集體遭遇“延期門” 中資企業收購澳企受阻
2009年03月24日 8:35 14317次瀏覽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分類: 鉛鋅資訊
該出手時還得出手
對于中國電力企業“走出去”,埃森哲資源事業部首席執行官Sander van't Noordende支持只收購煤礦而不收購電廠或電網。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電力行業的公司進行一些上游的收購,例如對于上游的能源以及礦山進行收購,在商業上是非常有說服力的。而在目前這個條件下,到境外去收購發電站或者電網,并沒有非常清晰的商業上的理由。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企業赴澳投資明顯升溫的同時,大多仍以“單打獨斗”開拓資源,缺乏有效協調。據悉,在今年春節前后,甚至還出現了國內煤企和電企同時找到澳大利亞同一家煤礦的情況。
楊中指出,國內企業的競爭給外方抬高價格更充足的理由。他認為目前國家在這方面缺乏出臺具體的協調措施,其實可以借助協會的作用,如鋼鐵協會、煤炭工業協會等。由協會做為中介機構,組織企業與外方談判,增強價格談判能力。
而山西省一煤炭集團高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海外資源并購不能依靠單一企業,企業的力量比較弱,應該發揮國家的作用,建議國家形成一個機構,把國家整體企業組織起來,到國外開發煤炭資源。”
而這或許正是中方“理所當然”、外方“匪夷所思”的又一關鍵點所在。上述澳政府代表人士告訴記者:“澳大利亞政府對于所有帶有主權財富投資性質的案例,是會相對比較敏感。中國方面的問題在于,企業投資本身沒有問題,但是能不能代表行業?這背后是不是真正按照市場經濟方式走了?所謂雙贏概念,是不是也站在對方角度來考慮了?”
對此,王洪森強調:“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上,首先看是否需要,其次看是否可能,再次要看公司、國家和國際三方是否都有互利共贏的需要?而無論采取控股、參股、抑或其他合作的方式,企業又是否有能力實現?還有,以我們的經驗,好企業必須注重文化的因素,也要尊重當地市場,允許對方有時間考慮問題,眼光放長遠。”
“政治因素是影響性的,但不是決定性的,決定的依然是市場、供需。所以中國企業,收購也好、參股也罷,結合自身和市場狀況,該出手時還是得出手。”王洪森說。
責任編輯:hoping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