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吳瑋)
今年以來,全球鋁價開始新一輪快速上漲行情。因市場預期中國雪災和南非電力問題將沖擊鋁原料供應,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鋁從年初不足2400美元/噸,上漲到目前超過3200美元/噸,3個月內漲幅高達33%。而國內期貨鋁價每噸也從1.8萬余元上漲到2.1萬元。圖為蘭州鋁業西北鋁加工分公司箔材生產線。
編者按:
2008年年初,發生了一件在我國有色金屬行業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中國鋁業(愛股,行情,資訊)與美國鋁業以140.5億美元購入力拓12%股份事件塵埃落定。這表明,面對國內日益緊缺的有色礦產資源市場,我國有色行業整合并購的步伐已經開始從國內轉向國外。
由于具有清潔、減重、環保、可循環利用和便于加工等特點,鋁被廣泛運用于汽車、航天、軍工等領域。據不完全統計,鋁在我國113個領域中都有應用。鋁行業的高速發展,致使氧化鋁企業對鋁土礦的需求量日益擴大。
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進口鋁土礦200萬噸、氧化鋁701萬噸,2006年進口鋁土礦968萬噸、氧化鋁690萬噸,預計2007年進口鋁土礦2328萬噸、氧化鋁509.9萬噸。而自2004年以來,我國鋁土礦進口量增長速度過快。有觀點據此認為,如果氧化鋁產能繼續增長,未來鋁業的原料市場可能將演變為目前不斷漲價的鐵礦石市場的翻版。那么,鋁土礦進口到底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鐵礦石呢?
鋁工業發展速度驚人
我國鋁工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鋁產量到1992年才突破百萬噸。但到2000年以后,特別是近幾年來,鋁工業的發展速度驚人:2005年我國鋁產量為780萬噸,2006年增至935萬噸,2007年初步統計將達1256萬噸。2006年,我國電解鋁產量連續6年居世界鋁產量第一位;氧化鋁產量達到1950萬噸,連續6年居世界第二位;鋁加工的材料1176萬噸,連續5年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鋁部副主任郎大展表示,面對如此快的增長速度,制約我國鋁工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資源,另一個是能源。
在能源方面,由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電監會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差別電價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要求,各地限期全面落實差別電價政策,逐步取消國家出臺的對電解鋁、鐵合金和氯堿企業的電價優惠政策。這要求企業不能按舊有的方式來運行,因為這將占據企業一部分利潤空間。
而在資源方面,我國的鋁資源儲量不容樂觀。據2005年國土資源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已探明鋁土礦資源儲量為26.6億噸左右。其中,鋁土礦資源基礎儲量為7億噸左右,資源儲備為5.55億噸左右,僅占世界總儲量的3%。相對于全世界已查明的250億噸鋁土礦工業儲量來說,我國鋁土礦的資源短缺明顯,鋁行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鋁土礦供應日趨緊張
我國鋁土礦資源主要為一水硬鋁石型鋁土礦,屬于高鋁高硅低鐵難溶礦石,鋁硅比偏低,冶煉成本相對較高,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廣西、貴州等地,占全國儲量的93.8%。據業內人士估計,按照現有鋁工業發展速度靜態計算,我國現有鋁土礦資源儲備將只能用10年。
近年來,我國氧化鋁的產量和進口量都在快速增長。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生產氧化鋁1370萬噸,進口氧化鋁619萬噸。在鋁進出口方面,2001年,我國進口鋁22.62萬噸,2006年進口28.98萬噸;2001年出口鋁29.49萬噸,2006年出口29.38萬噸。2000年,我國鋁消費量為349.5萬噸,全球消費量為2500萬噸;2006年,全球消費量達3398萬噸,我國鋁消費則增至867萬噸,我國鋁消費量占到全球鋁消費總量的25.5%。2006年,我國鋁產量、消費量和供應量有13萬噸左右的剩余,基本達到世界供需平衡,估計2007年有30萬噸左右的剩余。
“鐵礦石第二”還存爭議
部分業內人士甚為擔憂鋁土礦可能成為“鐵礦石第二”。其依據主要基于幾點: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鋁生產國和消費國,且產能和需求都在不斷增長;中國鋁土礦進口依賴程度仍在提高;中國鋁資源的進口結構將改變,鋁土礦進口將替代氧化鋁進口;世界鋁土礦資源壟斷程度已經較高,且仍在進一步加強中。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鋁生產國和消費國,目前鋁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超過30%,而且仍處于高速增長中。2007年,我國原鋁產量為1250萬噸,鋁實際消費量為1200萬噸左右,鋁土礦和氧化鋁進口量分別為2328萬噸和500萬噸。按照2.5噸鋁土礦生產1噸氧化鋁、2噸氧化鋁生產1噸電解鋁計算,我國鋁資源的進口依賴程度為60%。
經過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整合和并購,目前世界鋁資源的壟斷格局較為明顯,力拓加鋁、美鋁、俄羅斯聯合鋁業、必和必拓、澳大利亞氧化鋁5家企業控制了世界鋁土礦總產量的50%以上。隨著礦業巨頭間并購的加快,鋁資源的壟斷將進一步加劇。
但也有觀點認為,鋁土礦成為下一個鐵礦石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我國自發展鋁工業開始,鋁土礦的進口依賴度就相對較高,因此未來鋁土礦的購買情況不可能像鐵礦石那樣被動。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進口鋁土礦的產地日趨分散,已從以印度尼西亞為主,開始向澳大利亞、圭亞那等國轉移,給礦業巨頭的壟斷控制帶來一定困難。同時,近年來我國加大了鋁土礦資源的勘探投入,科學技術的進步有效提高了我國的找礦能力。山西、河南、廣西、貴州、重慶等地區,近期都新發現了較多儲量,這些都將對緩解鋁資源緊張產生積極影響。
近幾年不可能成為下一個鐵礦石
面對熱議的各種猜想,郎大展表示,我國鋁土礦暫時還沒有出現像鐵礦石那樣需要艱難談判才能獲取資源的情形,至少近幾年我國的鋁土礦還不可能成為下一個鐵礦石。現在鋁工業發展受到的制約還較多,產業結構也需要調整,全行業的整體形勢不容樂觀,但也不應太悲觀。
據了解,前幾年我國氧化鋁的發展速度趕不上電解鋁的速度,導致鋁行業發展受到約束。2005年,我國電解鋁產能為780萬噸、氧化鋁850萬噸,進口氧化鋁701萬噸。為滿足生產電解鋁的原料需求,我國在國際市場購買氧化鋁現貨,但國際市場只有10%的現貨,導致氧化鋁到港噸價高達6000元,致使2005年國內大部分電解鋁廠發生虧損。
由此開始,2006年國內企業紛紛投資氧化鋁,如山東利用進口鋁土礦生產氧化鋁,河南利用當地鋁土礦生產氧化鋁等。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進口氧化鋁701萬噸,2006年下降到690萬噸,進口價格則從2005年的每噸6000元下降到2006年最低時的每噸2500元,基本緩解了由于氧化鋁產量低而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初步統計,2007年我國進口氧化鋁500萬噸,而在進口鋁土礦方面,也將比2006年的968萬噸有所下降,約為850多萬噸。
目前,我國進口結構與進口地單一的格局正在逐步向多元化發展。而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力度都加強的形勢下,我國企業也正在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主要有:五礦集團每年有從美鋁公司購買40萬噸氧化鋁的長單;中國鋁業公司在澳大利亞每年有210萬氧化鋁產能、1000萬噸鋁土礦產量,并在繼續尋找礦源;重慶博賽鋁業2006年在圭亞那以6000萬美元購買加拿大鋁業2億噸的儲量,計劃建成150萬噸氧化鋁廠……
國內方面,有些地區正在打造鋁工業基地,把氧化鋁和電解鋁發展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據悉,廣西百色近日新發現了1億噸以上的鋁土礦儲量,百色也因此開始打造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的一體化基地。
最后,郎大展表示,我國鋁土礦和氧化鋁的需求不會無止境地直線上升。按照已完成工業化國家的經驗,鋁的社會積累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再生鋁的應用將占到總消費量的大部分,到那時,鋁土礦供求緊張的局面將得到緩解。
據悉,再生鋁在熔化過程中只損失2%,且可反復使用幾十次上百年,在能耗方面也只相當于電解時耗能的5%。業內人士表示,按國內鋁工業現有的發展速度計算,預計到2020年我國再生鋁用量將占到總消費量的40%,到2030年將達到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
相關報道: 粉煤灰制氧化鋁技術值得期待
“我國在其他方面生產氧化鋁已有很大進展,比如說利用電廠粉煤灰生產氧化鋁。”中國有色金屬協會鋁部副主任郎大展近日對記者表示,現在我國的電力工業中,火力發電占據比較大的部分,粉煤灰制氧化鋁技術的應用將成為一項新技術。
據了解,粉煤灰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的總質量分數約達80%,三氧化二鋁質量分數可達15%~40%,是制備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資源。利用粉煤灰提取氧化鋁聯產水泥技術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該技術最早起源于波蘭,并于上世紀60年代成功應用于工業生產。我國許多科研單位和企業也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探索和研究利用粉煤灰生產氧化鋁的工藝技術。
如山東鋁廠曾考慮過從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湖南、浙江等省也進行過此類研究,至1980年安徽省冶金研究所和合肥水泥研究院在進行提取氧化鋁和制造水泥的規模試驗后,提出用石灰燒結、碳酸鈉溶出工藝從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的工藝路線。
但據相關專家介紹,運用粉煤灰制氧化鋁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燒結法產生的硅鈣渣,只能用做水泥原料,每生產1噸的氧化鋁要產生10噸的硅鈣渣,而我國的建材市場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硅鈣渣,又會造成新的堆積;其次,燒結法只提取了粉煤灰中的氧化鋁,其二氧化硅的利用價值低,沒有達到精細綜合利用;第三,酸浸取法提取氧化鋁需要添加氟化物做助溶劑,在助溶的過程中會產生HF等有害氣體,不但污染環境,而且會造成對操作人員的安全隱患;第四,酸浸取法提取氧化鋁液體中雜質含量較大,需要復雜的除雜工藝;第五,酸法工業化設備有待解決。
在鋁土礦資源日益緊張的形勢下,隨著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工藝的不斷完善,粉煤灰作為一種鋁資源的市場前景樂觀。據悉,目前,內蒙古西部地區以及寧夏等地區粉煤灰中的氧化鋁平均含量達到40%,內蒙古鄂爾多斯工業園區的40萬噸氧化鋁產能正在建設。而在已有的制取工藝中,酸浸取法由于不產生硅鈣渣,不會造成新的污染,潛力較大。
專家觀點: 中國礦產資源存在著怎樣的缺口?
從近年的情況看,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礦產和金屬的消費國之一。有人認為,到2020年我國鐵礦石的消費將占到世界的35.71%,而消費比例超過20%的礦產由高到低有煤、錫、鋅、鉛、氧化鋁、鋁、鉛、銅等。
雖然中國的礦產消費已經令人吃驚,但是中國的人均礦產(特別是金屬)消費仍然比較低,還存在著可觀的消費潛力,預計未來20年內中國的礦產消費仍然會居高不下。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許多已發現和可以被利用的礦產儲量急劇減少,如鐵礦。我國多數鐵礦山已由山坡露天轉為深凹露天開采,部分大型鐵礦山已經進入中老年期,資源面臨枯竭。據有關統計,全國面臨資源枯竭的礦山有400余座,有色金屬66%的主力礦山進入中晚期,已關閉和即將關閉的礦山有83座,到2010年預計還要關閉355座,占礦山總數46%,產能消失近5000萬噸,占總產量的35%;冶金礦山有46座面臨資源枯竭,將喪失生產能力3600萬噸;即使資源條件較好的煤炭,到2010年前彌補報廢礦井產能的精查儲量缺口也高達300億噸。
由于礦產需求的強勁增長帶動了我國礦產品的生產,許多礦產品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就2003年的數據看,我國煤、水泥、螢石、稀土、鋁、銻、鎂、原鋼、錫、鎢、鋅等11種金屬和非金屬產品的生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而鋁、鐵礦石等一些重要礦產卻無法保證供應。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3年《中國礦產資源年報》公布的資料,我國40多種主要礦產資源總體利用率不高,石油采收率僅29%,煤炭30%,其他固體礦產采、選、冶總回收率平均只有42%,這也表明我國礦產資源二次利用的潛力很大。
近年來,中國礦產品產量的迅速提高并不能滿足國內高漲的需求。根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的研究,到2020年中國所需的45種主要礦產可以基本劃分為可以保證、基本保證、短缺、嚴重短缺四類:
可以保證的礦產共24種:煤、天然氣、鎢、鉬、銀、稀土、菱鎂礦、螢石、耐火黏土、磷、重晶石、水泥灰巖、玻璃硅質原料、石膏、高嶺土、石材、硅藻土、鈉鹽、芒硝、膨潤土、石墨、石棉、滑石、硅灰石。
基本保證的礦產兩種:鈦、硫。
短缺的礦產有10種:石油、鈾、鐵、錳、鋁土礦、錫、鉛、鎳、銻、金。
嚴重短缺的礦產有9種:鉻、銅、鋅、鈷、鉑族元素、鍶、鉀、硼、金剛石。
過去十年,中國成為世界礦產品的進口大國。雖然我國也是鐵礦石的生產大國,但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對鐵礦石的進口從1990年的1400萬噸上升到2005年的27500萬噸,同時中國對精煉銅和鎳的進口量也非常巨大。
近年來,我國石油、鐵礦石、銅金屬等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呈逐年增加趨勢,尤其是石油和鐵礦石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增加更快。
中國進口量和依賴度的增加,使得世界礦產價格可能在波動中上揚。據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局2006年底發表的一份報告預計,由于全球對礦產的需求強勁而礦產供給增長緩慢,鐵礦石、黃金、鋁、鎳、銅以及鋅等礦產價格將會繼續上升。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陳志、金碚、李鋼的文章《中國礦產資源存在著怎樣的缺口?———一個基本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