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發電可再生能源被“妖魔化”?
2010年01月11日 9:25 17265次瀏覽 來源: 中國證券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全國城鎮環境衛生“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末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30%,但目前遠未能達標,而2015和2020年我國城市垃圾年產量將達1.79億噸和2.1億噸,未來10年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將面臨一個快速增長階段,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市場需求也將大增。
對于垃圾發電企業來說,其收入主要有垃圾處理補貼,由項目所在地政府支付;垃圾發電項目享受優惠電價、優先上網;由于減少了填埋方式產生的甲烷,代替一定額度火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垃圾焚燒發電還可通過申請CDM增加收入來源。垃圾發電企業的主要成本是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國金證券研究報告認為,部分城市垃圾處理補貼無法得到保障,以及垃圾未分類收集,導致運營成本較高,多少影響了垃圾發電企業的積極性。
目前,國內垃圾發電產業呈現外資試圖進入、內資大企業壟斷競爭、內資小企業試圖以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的競爭局面;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開始嘗試以招投標的方式確定垃圾發電的投資方。然而,就城市垃圾處理本身而言,應屬于由公共財政承擔的政府公用事業,垃圾發電企業的介入并不能消除這一特性。推動行業健康發展,需要給予垃圾發電企業相應的補貼,也需要垃圾發電運營企業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政府若以完全市場化的招投標式來操作垃圾發電項目,一方面無法保證中標企業的社會責任心,另一方面容易導致中標企業想方設法轉嫁成本,從而容易發生各類污染事件,并會嚴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引發社會問題。國金證券研究報告也認為,考慮到國家對減排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政府主導型企業或有實力、有技術的專業投資運營性企業更具發展前景。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寶安、南山垃圾發電廠等企業的成功經驗證明,處理技術與設備先進、企業管理嚴格及社會責任心強、政府鼓勵政策與監管措施到位這幾大要素缺一不可。目前垃圾發電產業的發展因為社會上的誤解、企業經營的不規范、政府監管不到位而有些波折,但垃圾發電畢竟大勢所趨,未來產業前景依舊十分光明。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