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鋪就群眾致富路
2011年07月27日 16:10 4083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7月19日早上,蒼梧縣新地鎮大村的李桂英像往常一樣,提前十分鐘出門,步行到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上班,她的工作是清理花圃里的雜草,給花草澆水等等。她說,在家門口就有工作做、有收入,感到很滿足了。
新地鎮黨委副書記蒙偉新說,現在每天到園區上班的本地人有300多人,他們大多從事建筑施工、保安、綠化、后勤等工作。
“除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這部分人群之外,還有一些人以園區的征地補償款作為創業資金,勇創市場當上了老板。”蒙偉新說,在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產業的輻射和帶動下,新地鎮的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坐落蒼梧縣新地鎮,規劃面積10000畝,總投資超過150億元,是經國家環保局批準成立的七類定點園區,專門從事再生資源拆解、深加工和金屬制品的生產。
從2008年5月開工建設到今年多家拆解企業陸續投產,園區都牽動著當地村民群眾的心。
園區管委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園區的建設和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給新地鎮的村民帶來了就業出路。
“以前就守著家里的幾畝田地,看天吃飯,偶爾外出打散工也掙不了幾個錢,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當地群眾普遍反映。園區出現之后就不一樣了,村民們到園區打工,可帶來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同時還能兼顧田地和照顧家人,既增加了收入,還一舉多得。
新地鎮長盈村的李麗敏今年初從廣東回鄉,到再生園區做保安,每月工資1000多元。雖然拿到手的錢少了一些,但她覺得現在的工作好很多。
“每天下班就可以回家,節省了一大筆吃住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隨時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李麗敏說。跟她一樣,不少外出打工人員就是經過對收入支出、照顧老小等因素的考量,決定回鄉工作。
從園區管委會了解到,隨著園區企業的陸續開工,對車間生產員工的需求將不斷擴大,缺口人數上千,當地人還有著十分廣闊的就業空間。
蒙偉新說,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在新地鎮征地8000多畝,一般情況下,涉及村民每戶有50萬元左右的征地補償款,受惠群眾達到4000多人。不少村民借助補償款進行創業和擴大生產,農村經濟也由此實現了多元化發展。
“近兩年來到蒼梧縣城、梧州市區開飲食店、修車行、服裝店的新地人增加了許多,村民發展出路拓寬了,收入大大增加。”
“以前一門心思放在土地上,現在把大部分精力解放出來,生產轉移了,產出的效益也提高了。”在蒼梧縣城開飲食店的黃先生說。再生園區帶動了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也給當地群眾走向多元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實現雙贏。
新地鎮榃卜宕小組的李海石和其他幾個村民,依托征地補償款合伙跑運輸,很快就“賺了一些小錢”。今年初他花10萬元買了一輛小車,擴大經營范圍。李海石說,征地補償款發下來后,僅榃卜宕小組就陸續買了七八輛運輸車,其中有兩輛大貨車,還有一臺挖掘機。很多有了一定資金的村民,紛紛看準再生園區的商機,加入到建筑隊伍中,搞運輸、承包施工,集聚資源大干一場。
責任編輯: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