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期鋁年報:正處筑底階段 牛市特征仍未變
2008年01月14日 0:0 1365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有色市場
目錄:
第一部分:2007年鋁市場走勢回顧及市場形態演變模型;
第二部分:基本面分析及庫存分析;
庫存分析;
利空因素:
(1)市場供給壓力仍然較大,主要是中國生產增幅過快;
(2)國內電解鋁產量再創新高,同時出口量明顯下降;
(3)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從而使美國及全球各主要國家鋁需求的極度疲弱。
利多因素:
(1)原油等能源價格的上漲對鋁的影響;
(2)氧化鋁持續緊張導致價格回升;
(3)全球鋁消費日益增長;
(4)中國政府繼續采取措施抑制鋁行業擴張。
第三部分:全球鋁供需平衡表分析;
第四部分:后市展望。
第一部分:2007年鋁市場走勢回顧及市場形態演變模型。
將期鋁2007年全年行情也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概從年初到七月中下旬,市場描述為反復上沖失敗。倫鋁三月連續價格區間從2600---2700價格區間努力提升到2800---2900價格區間,同時滬鋁三月連續價格曾試圖上沖20000失敗。市場形態變化模型:1、兩市升貼水結構,從年初一直處于同向的升水結構逐漸轉為同向貼水結構。即是從年初LME現貨升水一度高達110美元以上同時上海鋁形成了較弱的現貨升水格局,從3、4月份開始逐漸轉變為LME現貨貼水同時上海鋁形成了現貨貼水格局;2、兩市庫存變化,年初LME庫存曾一度減少到70萬噸以下同時上海鋁也一度減少到2.6萬噸,然后持續增加;3、兩市持倉興趣持續增加,均到達歷史上最高值范疇。
第二階段:從七月中下旬至今;美次級債危機爆發及后滯影響持續擴大。市場描述為破位下跌。倫鋁三月連續價格區間從2800---2900價格區間震蕩下跌到2400---2600價格區間,同時滬鋁三月連續價格區間也從19800---19200價格區間震蕩下跌到17500---18500價格區間。市場形態變化模型: 1、兩市升貼水結構,繼續保持并不斷擴大同向貼水結構。即倫鋁現貨/三月的貼水為50美元/噸以上,仍是今年以來的最低值范疇,滬鋁也仍為近月弱貼水遠月弱升水的市場格局;2、兩市庫存繼續同向增加。即LME鋁庫存持續增加到92萬噸以上,仍是2004年7月初以來的高庫存水平,上海鋁庫存也繼續上升到近10噸;3、LME總持倉繼續大幅增加到近70萬手,是歷史上的最高持倉,同時占LME所有基礎金屬總持倉一半以上,顯示了市場對未來濃厚的興趣;但滬鋁總持倉則從年初的高持倉大幅減倉到10.5萬手。
第二部分:基本面分析及庫存分析。
庫存分析:對比以上CRU提供的月度全球鋁庫存明細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生產商庫存最近幾年一直處于較低狀態,使得全球總庫存從2005年以來,一直處于穩定略有減少的狀態,最近仍維持在146萬噸左右,但同時三大交易所的顯性庫存也在增加,所以全球鋁總庫存比率(周)也從6月份的7.8周(最低值)小幅增加到8.1周。但從全球鋁總庫存歷史資料來看,仍是較低的范疇。這樣的庫存水平,除非是全球經濟衰退,不然不會出現價格逆轉下跌形成大熊市的可能性,充其量形成局部性的跌勢。另外,最近兩個月左右時間生產商庫存和LME 庫存均出現了增長趨勢停滯并呈現小量下降。不知是否會引發趨勢性的下降。
第三部分:鋁供需平衡表分析
從全球原鋁供求平衡表可能看到,全球鋁供給從6月到11月繼續大幅增加,但全球鋁需求月增加幅度開始減緩,這直接導致了供給開始過剩,逆轉了上半年供給短缺的局面,經過數據調整,最新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短缺 11.6 萬噸,而第三季度過剩25萬噸,其中單是9月份一個月就出現了過剩13萬噸。但11月份最新數據顯示,過剩量只有5萬噸,過剩趨勢明顯減弱。
第四部分:后市展望。
綜上所述,雖然美圓指數下跌、原油及黃金等周遍市場商品價格大漲,但基礎金屬反方向大幅回調,鋁也由于自身供需因素而走出大幅回調之勢,目前仍處于弱勢狀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鋁已經結束了自2001年以來的大牛市。我個人認為,鋁只是因為短期過剩的因素在進行局部性調整,倫鋁和滬鋁在調整的時間序列上并不一致,但總體的向下的空間已經有限,17000元/噸一線支撐應該是非常關鍵的。只要市場仍屬于大的牛市范疇,17000元/噸一線支撐被有效擊破的可能性就很小,未來仍將繼續牛市循環。
責任編輯: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