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積極申報 “城市礦產”如火如荼
2012年05月14日 14:39 8090次瀏覽 來源: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迅猛發展背后的隱患
“"城市礦產"未來大有可為。”徐錕表示,2010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就下發了《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決定用5年時間在全國建成30個左右“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更是把“城市礦產”基地建設作為重大工程,并提出“十二五”期間建成50個左右示范基地,推動報廢機電設備、電線電纜、家電、汽車、手機、鉛酸電池、塑料、橡膠等重點“城市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規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徐錕表示,雖然“城市礦產”的開發對象是廢舊用品,但絕非傳統意義上的“廢物回收”,而進入產業的門檻也比較高。按照相關規定,企業或園區要成為“國家循環經濟——"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必須通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對其報送的實施方案進行的評審。
徐錕在調研中發現,雖然目前各地積極申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但一些園區仍存在許多“硬傷”。一是園區市場缺乏合理規劃。一些獲批為“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因園區內的企業相對集中、企業產品關聯度較高,但由于各企業之間的利益取向不同,受市場供求、價格等因素影響,循環經濟供應鏈很容易被打破。二是相關技術支撐尚未成熟。由于資金投入少,技術開發能力弱,一些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廢舊物資加工處理工藝落后,技術及裝備水平低,一些與再生資源加工處理相伴的環境污染物未能妥善處理。大部分再生資源的加工處理技術落后,與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差距甚遠。三是回收渠道商業模式缺失。從目前來看,我國大宗工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情況相對較好,但廣泛分布于家庭的廢舊商品的回收則困難重重,大部分回收渠道被走街鉆巷的游商小販占據,非法小作坊式生產遍地開花,正規處理企業卻難以獲得這些資源。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也表示:“目前我國電子垃圾回收利用領域處理技術不足。在非正規處理領域,現有的處理手段多以手工拆卸、焚燒、強酸萃取、填埋及丟棄等方式為主,這種處理方式所生成的各種有害物質加劇了環境污染程度。此外,我國關于電子垃圾回收及再利用的法律法規不健全,造成監管難度大,市場運作混亂。”他認為,循環經濟產業園在推進廢舊回收利用方面,企業要聯合重組,采取聯營、股份合作等方式,促進中小企業向規范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