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職業煉金師 1噸舊手機煉450克黃金
2012年05月17日 16:39 24504次瀏覽 來源: 青島早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隨著科技的發展,作為人們生活必需品的手機更新頻率也是不斷加快,即使不是時尚一族,許多家庭也存有多部廢舊手機。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因為涉及隱私外漏、污染環境等多方面隱患,多數人不愿意找小商小販處理手機;在沒有政策支持、無害化處理廢舊手機成本高昂的情況下,從事廢舊手機回收的正規企業面臨著重重困難。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漫畫名為《鋼之煉金術師》,漫畫說的是兩名著名的煉金師為了讓母親復活挑戰煉“金”術中最高技術——“人體煉金”的辛苦歷程。手機“煉金”雖然沒有漫畫中“大煉真人”那么困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傳統方式從廢舊手機中“煉金”時,產生高污染的“毒”氣、廢液,卻如同漫畫中的“反彈效應”那樣帶來毀滅性的健康災難。
有沒有這樣一種“煉金術”,能將廢舊手機中的貴重金屬提煉出來,又不會造成污染?在記者的多方尋找下,終于在青島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實驗室找到了一名技藝高超的“煉金師”,她正在修煉這一“絕技”。昨天,記者走進了看似普通的“煉金”室,了解“煉金師”利用微生物提取貴重金屬的“雙贏秘笈”。
海洋博士轉行“煉金”
一個厚實的反應釜內,在熾烈火焰的烘烤下,黃橙橙的金豆豆從渾濁的液體中慢慢析出……記者采訪前,腦海中曾經浮現出這樣的煉金場景。但是當記者來到青島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實驗室,卻發現“煉金”實驗室和相像的完全不一樣。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實驗室,幾個裝滿各種實驗器皿的大柜子,一排老式的木桌上放著一個顯微鏡,一臺洗碗機大小的恒溫振蕩儀,晶瑩透亮的實驗燒杯是“煉金”的主要工具,這些幾乎就是該實驗室的全部家當。
記者見到廢棄電子產品各種金屬資源循環回收利用研究項目負責人李晶瑩副教授時,她正在對著顯微鏡“監視”著微生物“淘金工”的工作情況。而作為對各種“煉金術”都了如指掌的項目負責人,她卻謙虛地表示自己還不敢稱為專家,因為她也是半路轉行當“煉金師”的。
作為島城最早一批研究電子垃圾資源化技術的科研人員,她原本的研究主項并不是電子垃圾。李晶瑩在中國海洋大學取得海洋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后,從2003年7月開始在青島科技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這期間她一直從事地球化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然而在生活中發現的一些問題,讓她選擇了電子垃圾資源化處理作為主要研究方向。
“不說別人,就是我也有五六部廢舊手機找不到正規的處理渠道。就在我為處理廢舊手機發愁時,我看到了廣東一些高校和環保機構對電子垃圾處理重鎮貴嶼做的一項健康調查,結果顯示貴嶼空氣中的二噁英含量是正常值的數倍,飲用水的重金屬含量也嚴重超標,這些都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問題。隨著電腦、手機越來越普及,我認為電子垃圾的回收問題值得我們重視。”李晶瑩介紹了她研究處理電子垃圾的原因。
除了電子垃圾帶來的污染問題,李晶瑩從另一個角度還發現了廢舊手機值得關注的價值點。經過查閱資料并通過專業儀器測試,她發現電子垃圾并不是一種普通廢物,是一個含有金、銀、鉑、銠等稀貴金屬及銅、鐵、鎳等基本金屬的資源富集體。隨意搜集的1噸電子板卡中,就含有大約272千克塑料、130千克銅、0.45千克黃金、41千克鐵、30千克鉛、20千克錫、18千克鎳和10千克銻,因此,電子垃圾可稱是一種“高品位”的礦石,可資源化程度很高,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
雖然電子垃圾是“富礦”,但李晶瑩憂心地告訴記者,電子垃圾目前進行環保處理成本還很高。中國是電子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近幾年電子廢棄物數量在劇增的同時,一些不愿承擔環保成本的國家非法向中國出口電子垃圾,南方一些小城鎮在收購了大量電子垃圾后就用傳統方法“煉金”,結果這些煉金小鎮支付的環境成本遠遠高于金錢上的收益,所以研究成本低、無污染、易操作的手機“煉金”方法成為她和很多科研人員的主攻重點。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