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什邡孕育“城市礦產”的產業夢想
2012年06月04日 16:6 9638次瀏覽 來源: 四川日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憑借分類實現“零垃圾”
洛水中學“沒有垃圾桶”的秘密其實非常簡單。每個班級對垃圾進行第一次分類,分為紙張類、塑料金屬類、不可回收類,每周星期五的“環保日”,學校就將各班級垃圾集中,當地的環保志工前來收運。學校,根本不需要垃圾桶。
這一模式已在臺灣慈濟基金會援建什邡的4所學校中嘗試推廣。負責推廣的是一批留守的慈濟志工,陳哲霖就是其中一員。他用一個月的現場指導,幫助方亭中學完成了“環保教育站”的建設。
新建成的環保教育站分為環保人文區、資源回收區、不可回收區。在環保人文區陳列著由廢棄物制成的工藝品和環保產品。“4個礦泉水瓶就可以制成一件我們身上穿的T恤,9個塑料瓶就可做成一條毛巾。”陳哲霖說。
資源回收區則采用臺灣學校普遍使用的環保太空袋,引導學生對塑料瓶、廢棄紙張等可回收的資源進行分類回收。
在環保教育站的基礎上,方亭中學還在教師中開展環保志愿者培訓,以便指導和監督學生對垃圾分類,方便環保志工收運,以實現“零垃圾”的目標。
居民“放下麻將做環保”
在陳哲霖的建議下,方亭中學的“環保教育站”坐落在學校外緣,朝向社區街道的一面,裝成了玻璃櫥窗。“這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站,也面向社區開放,任何社區居民都可以走進來參觀感受。”
而在洛水鎮,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已經自覺加入到環保志愿者的隊伍,“用打麻將的雙手做環保”。目前,洛水鎮已經有49名環保志工。
志工隊伍的壯大,也讓環保宣傳效果呈現“雪球”效應。許多洛水村民開始自覺回收周邊的瓶瓶罐罐、廢舊紙盒,每天等待著志工們的收運。同時,每月一次的環保知識培訓,也開始從洛水鎮逐漸延伸到周邊湔氐、冰川、馬祖等鄉鎮。自覺回收周邊的瓶瓶罐罐、廢舊紙盒,每天等待著志工們的收運。同時,每月一次的環保知識培訓,也開始從洛水鎮逐漸延伸到周邊湔氐、冰川、馬祖等鄉鎮。
“在臺灣,僅在臺北就有4500個慈濟環保站,每天參與工作的志工多達65000人。我們希望通過當地志愿者隊伍的發展,將環保理念傳遞給什邡人民,發展綠色經濟,享受低碳生活。”在洛水鎮的慈濟志工藍甫琦說。
[1] [2]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