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貴嶼廢舊電器電子產品污染
2012年06月18日 11:5 844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二問 長期污染怎么就是剎不住車?
面對那一雙雙無助的眼睛,還有那一片一片因為污染而無法耕種的土地,人們不禁要問:貴嶼電子垃圾污染緣何長達20多年之久?是誰縱容大量非法作坊肆無忌憚地生產?
早在2000年左右,原廣東省環保局向廣東省政府上交了《關于潮陽貴嶼鎮拆解廢舊五金電器造成環境嚴重污染情況及處理意見的請示》,廣東省政府責成汕頭市、潮陽市馬上進行綜合整治。2001年3月,汕頭市、潮陽市分別在貴嶼鎮召開整治環境污染現場會,其中有4種行為是嚴格禁止的:嚴格禁止用化學藥物提取有色金屬行為;嚴格禁止偷燒垃圾、電線、塑料等行為;嚴格禁止經營進口廢電器行為;嚴格禁止加熱電路板提取電子原件行為。
20多年來,貴嶼得到的教訓可以說極為慘重。但是,令人悲哀的是,今天的貴嶼依然故我。一些家庭式的電子垃圾拆解企業經常上演污染轉移的游擊戰,監管近乎流于形式。實至今日,早在10年前就被禁止的行為仍然隨處可見。
記者今天依然能看到在屋子里加熱電熱板的婦女,大量的電器殘渣和生活垃圾四處堆放、焚燒,還有工人洗金時冒出的滾滾濃煙。鎮內街道到處是一家挨一家的私人作坊,道路兩旁、房前屋后堆滿了廢電腦、廢電器和拆解下來的金屬殼、線路板。路旁的空地上依然可以看到正在燃燒的廢物堆。
三問 問題久拖未決反映出何種發展觀?
我們無法體會那些失去土地而淪為環境難民百姓的那種心痛,但把污染問題歸咎于歷史原因,是一種拖辭,更是一種逃避。
對此,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生態學家彭少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直以來,政府沒有真正下決心治理污染。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沒有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有效的管理政策,放任了污染的蔓延和加劇。
處理電子垃圾,技術不是問題,關鍵在于政策滯后。廣東省于2004年5月制定并頒布了《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
“條例”并沒有針對廢舊電子電器類廢物制定詳細的處理規范,在具體的操作和執行上規定不夠具體。
20多年來,家庭式的作坊生產在這些地區發展而且持續壯大。早在十幾年前,貴嶼的污染問題就已經引起外界關注,那時當地政府也出臺了加強引導、有步驟地推動產業轉型的相關措施,希望遏制正在蔓延的污染問題。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污染每天都在持續,對這種污染行為的默認態度,無疑加劇了污染。
正如彭少麟所言,一直以來貴嶼并沒有真正下決心徹底遏制污染。從政府到企業老板再到百姓,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還沒有形成。“必須馬上禁止那些作坊式的手工拆解行為,不能讓循環經濟成為污染的遮羞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地對于電子垃圾拆解治理的態度曖昧,主管部門打擊不力。有些鄉、村干部甚至自己也經營這一生意,一些領導認為這一行的利潤比較大,所以只是睜只眼閉只眼。
20多年來,當粗放、污染的發展模式在其他地區逐漸向集約、環保的模式進化時,貴嶼卻一成不變地采用1000多年前的古老土法,從腐蝕的硫酸和惡臭的煙霧中一點一點地攫取財富。
[1] [2]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