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環保“潛規則”
2012年06月28日 12:46 6021次瀏覽 來源: 中國環境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作者: 張厚美
“潛規則”,是相對于“明規則”而言的,是指暗地里通行、起實際作用而上不了臺面的規則。如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潛規則”,環保系統也不例外。正是由于“潛規則”的存在,法律和制度得不到有效執行,腐敗案件逐年增加。本文將結合一些事例,探究可能在環保領域存在的“潛規則”的表現形式及治理對策。
“潛規則”的表現形式
結合實踐,筆者認為環保系統可能存在以下5種潛規則:
一是環評審批機構與中介機構明脫暗聯。按照法律規定,一切新、擴、改建設項目均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表)要由具備相應資質的環評單位編制后報經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在實踐中,一些地方環評審批機構與中介中介機構暗中勾結,利用環評審批權牟取私利。如某市環保局,曾為多家環評中介機構在業務推薦等事項上提供幫助,并以協作費的名義按30%~35%的比例收取回扣。
二是環境保護讓位于經濟發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行為準則與廉政規定》對建設項目環評行為進行了規范,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工作人員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一些地方政府GDP至上的思想還比較嚴重,要求環保部門在項目引進等方面開綠燈。在重壓之下,環保部門對一些違規項目視而不見。對先上車、后買票的項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源頭上埋下污染隱患。
三是環保部門充當污染企業保護傘。由于一些企業是地方利稅大戶,在發生污染問題時,當地政府往往充當起保護傘。如某省環境執法暨應急管理工作會議,邀請10余家媒體對會議進行報道,但卻對違法企業的名單進行保密。對小企業態度蠻橫,對大企業包庇保護,已成為一些地方環保工作的”潛規則“。
四是監測人員偽造監測數據。《全國環保系統六項禁令》明確規定,嚴禁監測、統計、驗收工作弄虛作假、偽造數據。可是在實踐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媒體曾曝光某制藥企業,發生污染事件,但污染物排放數據卻達標,原因何在?很可能就是監測數據造假。在一些地方,只要企業有需求,給監測人員一定好處,數據就可以變得很漂亮。
五是能不作為就不作為。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在處理污染事件時,出于擔心追責等方面的考慮,形成了“三不管”的潛規則:群眾不上訪的不管、媒體不曝光的不管、上級不批示的不管。如某市民因噪音污染投訴5年沒有結果,當她準備依法維權要求拿到噪聲超標數據時,環境監測站一名負責人不僅拒絕提供噪音監測,還說事情沒解決就是因為“事情鬧得不夠大”。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