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齊聚北京 吁稀土行業應加強自律
2009年國際稀有金屬與稀土年會在北京召開
2009年09月08日 10:31 1191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稀土 作者: 陳巖 安會珍
(相關鏈接)
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等三項政策依然有效
據中國稀土網報道,9月4日的某證券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王彩鳳:稀土行業不會走關門路線 鼓勵外資投資冶煉分離企業”的報道。該報道稱“中國歡迎外商在稀土行業的合作,鼓勵外資在稀土冶煉分離方面進行投資”。為此,中國稀土網特別電話采訪了工信部原材料司王彩鳳副司長。她說,她從未在任何場合講過 “鼓勵外資在稀土冶煉分離方面進行投資”的話,此種說法不符合我國稀土產業外資投資政策,容易產生誤解,應該予以糾正。
王彩鳳副司長再次重申,我國發布的《外商投資稀土行業管理暫行規定》所制訂的“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不允許外商獨資開辦稀土冶煉、分離項目(限于合資、合作);鼓勵外商投資稀土深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稀土應用項目”等三項政策原則仍然有效。
我國稀土科技工作者結合我國稀土資源特點,在稀土選礦和冶煉分離方面已經研制開發出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工藝,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成為我國稀土產業發展的堅強技術后盾。但是,我國稀土產業目前存在稀土生產產能供過于求的問題,冶煉分離能力遠大于礦源供應,容易造成價格不穩和定價話語權的喪失。因此不應再盲目刺激稀土冶煉分離能力的增長和競爭。為此,希望媒體在外商投資稀土政策方面慎重報道,不要以訛傳訛。
王彩鳳副司長還指出:近來,對我國稀土產業,特別在有關稀土產品出口和產業投資政策方面,多有探討和建議文章發表,表明大家對我國稀土事業的關心和愛護。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利于我國稀土產業發展的提法,甚至誤傳誤導。希望今后多從正面對我國稀土產業政策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促進我國稀土產業更加穩定、健康、持續地發展。 (網訊)
(相關聲音)
禁止稀土出口,美國是中國學習的榜樣
邱林
自從8月中旬傳出我國可能限制稀土等稀有金屬出口后,不滿和警惕在西方國家持續發酵。一些國家的眾多媒體抱怨我國有可能用稀土資源“拿住西方”;歐盟8月23日發表聲明稱,美國與歐盟當天就中國限制出口稀有金屬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這將成為1月份奧巴馬總統上任后,美國向WTO起訴中國的首案。此時,有工信部官員在國際稀土會議上表示,稱我國不會限制稀土出口,不會走關門路線,這似乎可以讓西方國家松一口氣。
但是,讓我們不解的是,這一表態,雖然讓西方國家吃上了“定心丸”,但卻與我國的國家利益和公眾的基本訴求背道而馳。在環球網不久前發起的調查中,近90%的中國網友表示,希望政府限制或禁止本國的戰略性工業原料出口。
過去,由于我國不重視保護資源尤其是稀土等稀有資源,導致了大量資源被外國廉價買走。從長遠看,擁有越來越稀缺的資源,就意味著擁有持續升值的財富,賤賣資源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使一個大國失去持久發展的動力。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靠賤賣資源換取資金和技術維持發展。
當然,這些年來政府管理部門對稀土出口也采取了不少措施。2005年7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等七部委公布《嚴格稀土等高耗能、資源性產品出口》通知,次年,商務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手用稅收控制稀土出口;2008年12月,商務部等部門公布了《2009年稀土出口企業名單》,入冊企業僅20家,而此前,我國稀土出口企業有200家之多。
遺憾的是,這一系列措施沒有收到任何效果,至今也未見稀土出口“閘門”被關住。為什么我國稀土出口屢限不止呢?有分析認為,與一些地方和企業自身利益有關。盡管我國明確限制稀土出口,但現在一些地方仍把出口稀土作為外貿發展的一個方向。最近,擁有75%稀土資源的內蒙古自治區相關部門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建立稀土戰略儲備來穩定出口價格,并稱此舉將吸引國外更多用戶在該地區設立制造工廠。
不管是政府官員的表態也好,還是一些地方的做法也好,我國都與美國嚴格限制資源出口形成鮮明的對比。目前,美國有相當多的礦產資源儲量都位居全球首位,但他們卻是世界上第一個嚴格實行礦產儲備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國資源,美國封存了大量礦山,轉而從國外進口礦產品。例如美國政府通過采取嚴厲措施,由限制稀土出口到最終完全停止出口,即稀土零出口管理。
美國擁有西方國家最大的稀土資源,約占世界總資源量的12%,稀土儲量位居世界第二。為保護稀土資源,10多年前,美國就開始封存了該國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據了解,芒廷帕斯礦是目前世界上稀土品位較高的工業氟碳鈰礦,已探明稀土儲量430萬噸,稀土平均品位為8.86%。這樣高的儲量和品位,是我國任何一家稀土礦都無法相比的。
也許有人會說,我國稀土儲藏居世界第一位,在保證國內需求的情況下,可把價格提高數倍再出口,這樣可實現“雙贏”。這樣的想法是十分幼稚,也是不可取的。按照目前的開采水平,再過50年,我國將從一個稀土資源大國變成小國,世界最大稀土礦白云鄂博礦藏將在30年內消失;有“世界鎢都”之稱的江西贛州稀土資源礦將在20年內開采殆盡。
因此,業界一些專家呼吁,我國應該減少和嚴格限制資源類產品出口,資源類產品寧可埋在地下,留給子孫后代。這種觀點似乎有些偏頗,但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實際上,現在美國采取的正是這樣的產業政策。美國能夠對稀土采取零出口管理,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呢?因此,我國政府管理部門應從保護稀缺資源和確保產業安全角度出發,采取比過去更加嚴厲的強制措施,在短期內,減少甚至完全停止稀土出口。
責任編輯: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