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二冶精密鍛造產業基地建成
2012年07月23日 10:57 9398次瀏覽 來源: 中國工業報 分類: 有色裝備 作者: 徐向陽
7月9日,中冶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沈鶴庭,唐山市副市長辛志純,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楊志偉,中冶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會計師李世鈺,中冶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秀峰,唐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金凱,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閥門分會秘書長宋銀立,河北省機械行業協會會長陳欣,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鄭永平等為中國二十二冶精密鍛造產業基地建成儀式剪彩。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精密鍛造產業基地成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公司重型裝備制造業全面進入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新時期。”該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玉龍7月9日如是說。
這天上午,中國二十二冶精密鍛造產業基地建成慶典儀式在河北省唐山市高新產業園舉行。
據悉,這一產業基地以中國二十二冶精密鍛造有限公司為載體,其總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占地面積420畝,主營業務將以研發和生產大型多向模鍛件和重型裝備為主。達產后,可年產大型精密鍛件6.3萬噸,實現年產值15.6億元,利稅總額3億元。
其中大型多向模鍛件主營產品為大口徑高溫高壓閥體精密鍛件、石油井口鍛件、超超臨界火電高溫高壓管道三通等;其重型裝備主營產品為模鍛液壓機、自由鍛液壓機、等溫鍛液壓機、板片成型液壓機、擠壓機等。
就在當天上午,由中國二十二冶精密鍛造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燕山大學聯合研制的國內首條40兆牛預應力鋼絲纏繞多向模鍛壓生產線順利投產。
據中國二十二冶精密鍛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恩國介紹,這條生產線自2010年7月31日熱試成功鍛造出我國第一個3英寸通徑全纖維精密鍛件后,又相繼成功鍛造出6英寸真空閥、DN80核電球閥閥芯等精密鍛件。
與傳統鍛造工藝相比,多向模鍛技術可提高鍛件機械性能20%,形成連續金屬流線,組織致密、性能一致性好。其優勢還包括“節省材料50%,節約加工工時75%。”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精密鍛造有限公司是一個以大型多向模鍛件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生產型企業,目前具有重型裝備研發設計、總成制造、安裝調試、技術服務等能力。
2007年,這家公司為實現產業轉型與清華大學機械系共建了重型裝備成形制造工程研究所,走上了一條產學研用相結合、自主創新的道路,在短短幾年里實現了許多國家重點裝備制造項目的重大突破。
比如40兆牛預應力鋼絲纏繞的多向模鍛液壓機的研制成功,解決了傳統結構壓機難以解決的世界性難題;北方重工的360兆牛垂直鋼管擠壓機機組項目是世界上最大的黑色金屬擠壓機;國內第一臺寬臺面高精度200兆牛換熱器波紋板成形液壓機的完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生產超大型板翹式換熱器的國家。
記者手記
值得借鑒的產業化路線
在中國二十二冶精密鍛造產業基地建成慶典儀式的現場,筆者偶遇清華大學教授俞新陸。
俞新陸教授雖年過八旬,但精神矍鑠。他編寫的《液壓機》一書,幾乎是新中國好幾代鍛壓專業學子的必讀書。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他領導設計并建成的2500噸鍛造水壓機,為我國第一批自制大型液壓機。
這位我國液壓機行業的權威人士談到二十二冶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這個項目,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認為,將大型鋼絲纏繞預應力技術用在大型模鍛液壓機上,其在熱鍛領域的成功,的的確確“是世界首創。”
據了解,清華大學對這一技術的研發探索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了三四十年的堅持。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與清華大學結緣也頗有戲劇性。
2006年,中國二十二冶集團中標了北方重工的360兆牛垂直鋼管擠壓機機組項目的工廠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工程。在此過程中,該集團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
2007年伊始,經過該集團和清華大學機械系領導和核心成員多次磋商,決定聯合建立重型裝備成形制造工程研究所,在重型裝備自主化領域共同推廣應用清華大學這一核心技術,服務于國家重型裝備建設。
目前,中國二十二冶集團的重型裝備制造已然建立了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已具備自主研發、自主設計、總成制造、安裝調試、售后服務能力。
這一自主創新產業化路線的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是與清華大學合作,充分利用該校“剖分———坎合、預應力鋼絲纏繞”的核心技術,為我國重型裝備制造行業探索出一條“輕量化”的嶄新技術路線,步入中國乃至世界重型裝備設計制造先進企業行列。
二是產品的研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先進技術突破行業瓶頸。40兆牛、300兆牛多向模鍛液壓機等設備的研制成功,可以解決包括核級閥門在內的每年約30億美元的大口徑高溫鍛造閥門以及我國航空航天行業的諸多制造難題。
三是優化制造工藝,確保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如該集團是與國外知名企業合作,實現高壓大流量液壓系統控制;與燕山大學合作,解決多向模鍛工藝技術問題,從而確保生產合格的大型鍛件。
中國二十二冶集團裝備制造的科技成果最近受到了國家工信部、科技部以及國家能源局的高度重視。
該集團從傳統單一的冶金施工領域進軍高端裝備制造業所走出的這樣一條產學研用相結合、自主創新的產業化之路,其成功經驗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