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清潔生產發力 突出重點工程行業
2012年07月25日 16:34 5807次瀏覽 來源: 中國工業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到2015年,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項目實施率達到60%以上;通過實施重點工程有效削減主要污染物產生量;重點行業70%以上企業達到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清潔生產先進企業”水平;培育500家清潔生產示范企業。這是日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以及財政部聯合公布的《工業清潔生產推行“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的。
相關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間,工業領域清潔生產要實現推進機制的進一步健全,技術支撐能力顯著提高,清潔生產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重點行業、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企業清潔生產水平大幅提升,使清潔生產對資源科學利用、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更加突出。
從源頭預防控制
清潔生產概念最早由聯合國環發大會于1992年在《21世紀議程》中提出。我國將其定義為: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清潔生產是通過生產方式的轉變,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的產生,強調的是源頭預防和過程控制,不同于以往從末端治理的形式。因此在實施的時候,清潔生產需要與環保部門負責的末端治理相區別。
工業是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點領域。2010年,工業領域能源消耗占全社會的70%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分別占85.3%、35.1%和22.7%。
而“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化仍將繼續快速推進,工業將面臨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增加的壓力。特別是在常規污染物問題尚未解決的同時,非常規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重金屬污染物等帶來的環境風險和壓力越來越突出,血鉛中毒等嚴重污染事件頻發,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因此,為更好地統籌協調資源環境制約與工業化進程加快的矛盾,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戰略任務,必須加快推行清潔生產,由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方式向集約、高效、低排放的清潔生產方式轉變,實現資源科學利用和污染源頭預防。
據統計,2003至2010年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全國累計削減二氧化硫產生量93.9萬噸、化學需氧量245.6萬噸、氨氮5.6萬噸,節能約5614萬噸標準煤。實施清潔生產促進節能減排效果明顯。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