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都金昌:以循環經濟助推轉型跨越
2012年09月11日 15:51 7134次瀏覽 來源: 綜合媒體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金昌發展循環經濟的特征與模式
2008年,甘肅省第一次循環經濟現場會在金昌舉辦,循環經濟“金昌模式”在會上作了交流,初步形成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企業小循環就是以減量化為重點,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延伸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產業中循環就是以資源再利用為重點,圍繞重點企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招商引資,就地轉化,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實現相關產業鏈的延伸。區域大循環就是以園區為平臺,通過循環化改造,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循環經濟“金昌模式”不斷豐富完善,基本特征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共生發展、科技引領支撐、園區承載集聚、機制創新保障”。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全國60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案例,其中“金昌模式”被確定為全國區域循環經濟12個典型案例之一,并編入中組部全國干部培訓教材。
資源循環利用。以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加強資源循環利用、能量合理流動和價值逐級增值,形成相互利用廢料的生態工業鏈,推動資源優勢轉化,整體提高資源開發效率和水平。
產業共生發展。在不同產業、行業之間建立相互依存的鏈接代謝關系,著力延伸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鏈和化工產業鏈,使有色冶金、化工、能源、建材、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相依共存,提高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和區域之間的關聯度,實現產業的共生發展和有效集聚。
科技引領支撐。注重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立足產業需求導向,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著力加強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最大限度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園區承載聚集。堅持把園區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不斷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園區承載能力和產業聚集能力,推動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實現聚集生產、集中治污、集約發展、提高能源、水資源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率。
機制創新保障。發揮地方政府在循環經濟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積極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激勵制度,著力構建“循環”與“經濟”之間的對接格局,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規劃為先導、園區為平臺、企業為主體、科技為支撐、項目為重點的發展機制。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