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最缺乏資金 差異化發展是出路
2009年09月16日 8:49 6053次瀏覽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分類: 有色裝備
綜觀德國、美國等國強大的重要因素,不外乎一點--工業化強國。中國要強大,走農業化是不可能的,只能走工業化強國之路。
按照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張相木司長的說法,“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實現工業化的基礎條件,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振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強國的不變目標。
上個月20日,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課題研究小組正式成立。此次規劃由工信部牽頭組織,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共同承擔課題研究。
實際上,筆者最為關心的是,我們的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的方向是什么?
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全國裝備制造業格局已是三分天下:歷史最為悠久的有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崛起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有西部的四川、西安,和中部地區。
這幾處裝備制造業基地崛起都得益于國家的相關政策,但都有各自的一些問題。
就筆者觀察,就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雖然其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有底子厚的優勢,同樣的,歷史也給其造成了負擔,對資金需求更為迫切。另外,東北三省的發展路徑比較雷同,目前的裝備制造企業類型相當,比如黑龍江有齊一機床廠和齊二機床廠,遼寧有沈陽機床(000410)和大連機床,不僅是省與省之間定位沒有差異化,而且本省之間亦沒有差異化;而中部地區就拿湖南來說,雖然聚集了湘火電、中聯重科(000157)、三一重工(600031)、智能山河等一大批崛起企業,本地的競爭格局就非常激烈。
而在《裝備制造工業的調整與振興規劃》出臺之后,其他省市也陸續出臺做大做強裝備制造工業的政策。
近日,筆者看到,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的張家港一個市里,已經有裝備制造企業超過1000家,基本形成了包括紡織機械、飲塑機械、化工機械、洗滌機械、建筑機械、特種鍋爐、汽車配件在內的產業體系。筆者擔憂的是,產業面涉及到了7個領域,張家港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的市場在哪里等等。
目前,裝備制造業發展過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資金,此前已經出臺的裝備制造業產業基金迄今仍未派上用場。企業都希望從4萬億分羹,但很明顯,4萬億的拉動內需投資針對性很強,并不是人人都能分之。
產品類型的調整,尋找差異化發展是企業要做的事,而我們的規劃則是要在政策上給予企業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引導作用。
責任編輯:wanda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