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再生資源市場情況調查報告
2012年11月14日 11:4 11246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二)存在問題
株洲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無論是管理體制還是運作模式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非產業化經營階段,與當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業監管缺失,部門權責不明。
計劃經濟體制下,供銷社、物資作為主管再生資源行業的部門建立了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但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原有的回收體系由于企業改制、人員分流等原因逐步萎縮,物資、供銷部門對行業的監管力度不斷弱化。加上部門權責不明、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目前無主、無序管理,放任自流的經營狀態。
2、再生資源回收基礎網絡組織化程度較低,網點布局混亂,嚴重影響城市形象。
株洲城區500個廢舊物資回收網點遍地開花,大多為自發形成,分布極為不均勻、不合理,所收物品露天或搭棚堆放,電線亂布亂拉,臟、亂、差現象和安全隱患十分突出;網點規模小,密度大,回收渠道分散、回收網點缺乏科學環保分類。更讓人擔心的是,多數回收站點就是“一臺秤、一片地”,廢舊物資拆解、分揀、加工處理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低,有害廢水、廢酸、廢氣任其排放,形成對周邊環境的二次污染,嚴重影響城鄉居民生活質量。
3、從業人員復雜,無證經營普遍。
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從業人員20000多人,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素質參差不齊。全市500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辦理工商注冊登記的僅320家。無證無照經營、超范圍經營造成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無序惡性競爭。由于行業準入門檻降低,從業人員法律意識淡漠,收購不問物品來源,有些網點甚至成為收贓銷贓的場所,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
4、企業經營分散,資源整合困難,造成稅收大量流失。
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普遍資金投入不足,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產業集中度低,導致企業發展緩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據調查,全市再生資源除廢舊金屬回收率達60%外,很多回收利潤不高的廢舊物品、塑料等被亂丟亂棄,成為城鄉的另類“牛疫癬”。同時,株洲市沒有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龍頭企業,無法進行再生資源的精深加工,全行業經營仍停留于即收即賣的低層次水平,絕大多數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經營戶只能掛靠市域外企業交售,導致本地稅收大量流失。
5、觀念停留在傳統的認識上。
長久以來,由于受觀念、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約,再生資源行業所產生的GDP不高,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再生資源行業可能產生的潛在GDP、綠色GDP以及再生資源行業發展滯后所產生的負GDP,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再生資源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是一項建設生態城鄉、“兩型”社會建設的系統工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
6、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不高。
株洲市現有從事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的企業中,只有兩家從事煉鋼、煉鐵初加工。企業規模小往往伴隨著技術水平低,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對再生資源回收、分揀、打包、壓塊、銷售層次上,且以手工勞動為主,基本沒有條件和能力引進和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發展緩慢,資源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循環利用。如,對廢有色金屬回收利用,仍然采用酸浸、火燒、人工拆卸等傳統方法,工藝流程落后,污染嚴重。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單一,以簡易填埋為主,垃圾堆肥和焚燒發電等資源化利用手段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電子電器廢物的無序收集與簡單作坊式拆解處理存在著二次環境污染。
7、扶持政策有待加強。
由于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致使政府、社會對支持再生資源產業的共識還沒達成,相關扶持政策也相應的缺失。一是財稅激勵政策有待加強。健全的財稅優惠政策,能有效鼓勵再生資源企業加快技術的推陳出新,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如江西省為扶持再生資源企業發展,將增值稅從省、市、縣留存的47.5%中獎勵32%給企業,省、市、縣留存15.5%,城建稅、教育附加稅全部獎勵給企業。二是投融資政策有待完善。再生資源行業作為一個剛起步的行業,由于自身實力薄弱,亟需各方面的資金的投入。良好的金融信貸政策,對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引導和示范。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