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類新興產業目錄力促技術突破
2012年12月05日 9:53 5953次瀏覽 來源: 中國投資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10月25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就《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目錄》)向社會征求意見結束。《目錄》分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7個大類,在每個大類下,又分為若干小類,共有將近80個條目。
在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張于喆看來,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指導目錄的初衷旨在界定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圍,解決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外延模糊的問題。與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一樣,這一《目錄》將成為政府管理投資項目,制定和實施財稅、信貸、土地、進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據。
早在7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就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為了今后更好地推進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單位組織專家抓緊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的指導目錄。張曉強表示:“文件制定后,會對今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圍有比較科學明確的規定,有利于社會各個方面把握它的基本內涵、主要類別,共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據記者粗略估算,在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產品和服務中節能環保產業數量最多,有31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有21個;新能源產業的重點產品和服務有20個入選;新能源汽車最少,只有4個入選。
張于喆告訴記者,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具有高成長性、產業績效預期較好行業的支持和投入,對整個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對當下的經濟也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目錄》的出臺,對于指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時為各地及金融機構、基金組織運用各種經濟、行政和法規手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引導方向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說國務院7月20日正式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比2010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目標”更具體、“政策”更完善的話,《目錄》使得戰略新興產業產品和服務發展方向更明確。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告訴記者,2008年至今,在國家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種政策支持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就整體而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在研發方面,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開發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核心技術或相對落后,或處于攻關過程中;核心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處于中低端,有些產品的核心技術與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賴跨國公司。有些產業看似有發揮后發優勢、迎頭趕上的機會,實際并非如此。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業界一直認為:“與發達國家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上,可以彎道超車”。經過一段時間的產業化實踐,該觀點無人再提。實際上,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也至少存在著10年左右的差距。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處于開放環境中,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產業鏈條,因而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往往處于產業鏈條中低端。產業化關鍵鏈條缺失,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的制定,檢測平臺建設落后于產業發展。缺乏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開發領軍人才。高技術產業附加值不高,技術水平不高,中低端生產能力過度發展,過度依賴出口,某種程度上仍在走傳統產業走過的道路。如果按照目前的道路發展下去,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可能“空心化”,徒有虛名。
相當一部分產業園內缺乏研發能力和核心產品,有的只是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加工部分,走低水平組裝加工路線,匆忙擴大產能,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能力。發展同質化嚴重,造成新一輪技術重復引進,布局雷同和低水平競爭。由于過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中低端,產能過剩,過度依賴出口,在國際市場惡性競爭,因而導致發達國家把相關產業反傾銷的重點指向中國。今年以來中國國內相關產業即由于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傾銷而呈現蕭條。
在趙英看來:“從現階段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場國家間競爭未來的比賽,政府仍需給予大力支持。但該出手處才出手,在產業政策及細分目錄的指引下,優化財政、金融資源配置,使財政、金融資源主要用于扶植技術開發、核心產品、關鍵零部件的研制,而不是用于盲目擴大生產能力才是政府應有之舉”。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