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循環經濟的商業前景
2012年12月18日 9:32 3312次瀏覽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全球以及中國經濟低速發展是所有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有人認為,在這種大背景下發展循環經濟只能作為“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專家和企業是如何看待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態勢的?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發展循環經濟面臨著哪些現實的困難,對政府和市場又有哪些期待?
氣候組織大中國區總裁吳昌華:
搞循環經濟是“錦上添花”的,我覺得這種觀念應該消除了。從企業的實踐中,各個角度都可以證明,企業搞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絕對不是點綴上的東西,而是企業本身發展需要的。
第一從大的方面來講,資源和能源的制約已經全球性了。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可能像以前一樣繼續粗放型地發展,隨便去消耗能源。這體現在資源的制約,包括能源的安全問題是巨大的動力。跟這個相聯系的,多哈氣候大會的進程中也體現出,除了現實當中的資源制約之外,政策上面也存在制約。
做企業成本是非常關鍵的,反映在企業的賬本上這個東西是非常實際的,這樣一來它會各個角度想辦法節省,不存在說需要“點綴”。還有企業的競爭力、創新的能力,企業做到了這些才能更有效地吸引企業資本投入,現在公眾意識越來越提高,消費者享受產品的動力也在興起,也在推動,當然企業剛才講的員工也是社會消費者的一部分。
中國和世界相比,整體來講我覺得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差距在于不是說企業沒有這種意識,差距是中國的整個氛圍還沒有形成,其中還是有一些企業在做不好的事情,當然我覺得這只是暫時的情況。我希望中國的企業走向國際的時候要密切地關注國際的市場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到其他國家、其他市場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理解這些國家的具體狀況。
中國民促會綠色出行基金負責人張建宇:
怎么看待循環經濟在整個制度體系當中所處的位置,當然要看你是怎么界定“循環經濟”的。
我們發展到現在,之前有“科學發展觀”、節能減排諸如此類的說法,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到了這樣一個高度,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可能是我們國家特殊政治生態文明的體現。
循環經濟是利益和責任相互融合的過程,狹義理解是資源的利用,再往上是一個低碳經濟,再往上是綠色經濟了,我的理解是一步一步地累積,越往下越實,越有懲罰性;越往上越虛,給你發揮的空間越大。這里面不同的企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發揮作用。像興業銀行(601166)更多是服務和業務訂購的關系,是一個共贏共建的過程。
對于企業來講,節能減排是無條件的,我們“十一五”就開始節能,包括一些好的綠色企業。電力企業、石油企業會講節能減排壓力很大,但我們認為執法應當是一碗水端平,節能減排是必須做的,不管多大成本都要做的。節能減排越來越緊,沒有條件可說,企業必須要做,不做就會被淘汰,你自己要沒有空間就得想法創造空間,這是相互共建的過程。
深航黨群工作部部長助理賀江堂:
航空公司的利潤只有4%,也就是說航空公司的錢是省出來的。怎么省呢,我們就是通過精細化管理,省到每一分甚至每一秒,通過這樣獲取我們的利潤。航空公司省錢很難,但是損失起來就會很大。所以你們發現大的航空公司一賠錢就是幾十億、幾百億地賠。目前深航應該是國內最賺錢的航空公司,主要的原因,一個是眾所周知的國際市場不是很好,國內市場前兩年特別好,剛好我們深航的航線都在國內,也是這樣的原因。再一個我們有一個術語叫人機比,就是一架飛機有多少員工的配比。有的航空公司大概是1比250,1比200,一比150,我們航空公司一度達到了1比80,現在是一比100左右,員工人數越少越經濟、越低碳因為效率高嘛,我們常常說我們是三個人干五個人的活兒,從這一點上看出航空公司的錢是省出來的。
低碳或者低排放是管理出來的,前面我講的這些所謂的日常管理,全是我們的一線員工,就是在運行中他提出來的一些創意,怎么樣把咱們的燃油降下來,很多一線部門比如飛行部會想怎么樣設計航線、怎么樣調整速度,優化航線,降低運行成本。維修人員通常會長期地監測這些耗油的物件,比如發動機為什么耗油,新發動機為什么省油,他們發現發動機臟了之后,油耗就明顯地增加了,那怎么辦呢,就是清洗,畢竟老清洗也不是辦法,所以他們就計算出一個周期多長時間清洗一次比較經濟,同時又讓發動機高效地運轉。
其實綠色低碳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它是一種文化,不是某一個領導,或者是黨政班子提一提就能夠把碳排放降下來,是靠全員參與的,而深航員工的執行力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就是說大家有這樣的理念,有這樣的一個想法,然后能把這個想法和理念貫穿到日常的工作中,能夠真正地去動腦筋想我們怎么樣降低這些消耗。當然這個降消耗一方面把碳排放降下來,另一方面也確實給企業給員工個人帶來了利益。
其實碳消耗的大戶是飛機,我們知道目前在用的一個是波音,一個是空客,都是國外生產的,它也在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推出新產品,但是新產品往往都很貴,價格都很高。我國在研制大飛機,研制發動機,如果我們國家發動機或者飛機研究的能耗比外國的低,我覺得是最好的,我們就用國產的,既省了國外進口的外匯,同時也支持國貨,也能夠降低碳排放。
興業銀行可持續金融部高級經理趙建勛:
其實就我個人的看法,我們這幾年做節能減排的事情,應該說是自上而下的,是發自內心的。全行上下對未來節能減排市場比較看好,并在這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包括團隊的建設、產品開發、內部人員的培訓等。
發展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與綠色環保,是國際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興業順應這一趨勢,發揮資金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培育中國的綠色產業,引導企業綠色發展,引領個人綠色消費。我們通過提供卓越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實現了發展綠色金融,履行社會責任與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的融合。
目前綠色金融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或多或少存在認識不夠全面、政策環境需完善、專業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但綠色金融是新增長點已漸成共識,特別是今年銀監會《綠色信貸指引》的發布,更是引導國內多家銀行加入到了發展綠色金融的行列。我們更期待隨著國家支持綠色經濟、綠色金融的政策環境的日益完善,綠色金融能取得更大發展。
招商地產(000024)品牌總監邊四方:
我們做綠色最想實現它真正的生態、社會效益,而不是把綠色做我們短期商業成功的一個因素,歸根到底還是希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切實效果,讓環境變得更美好。這一點上我們最大的困難是對個體或家庭在觀念和行為上的影響,像我們設計和設施上做了很多,比如垃圾分類等等,但是在具體的日常使用上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
從我們經驗來講,目前行之有效的是綠色設計優先,我們在開發項目中持有建筑、公用建筑或者住宅小區的公共部分,綠色設計和技術的應用量是最大的,對私人空間應用量相對不是很大,特別是銷售型的項目。因為我們上一個什么樣的設計、增加什么樣的設備,這個成本肯定是消費者買單的。另外我們覺得要考慮從長期的可靠性來對客戶負責,對私有住宅部分,我們認為,要考慮長周期的評估,吃不準的東西不太敢去用。但是公共部分比較好,我們可以自己系統性地進行研究和設計,比如太陽能系統、雨水采集系統、中水系統、屋頂屋面的環境系統都可以去做。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重視因地制宜的所謂被動設計原則,簡單講就是我們沒有大面積或者大的動作去改變建筑的地形地貌,而通過結合自然條件的優化設計來實現低消耗、環境友好的建筑方案,這方面我們的成果是比較顯著的。
還有一個我們非常重視的是理念引導,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人和家庭,產品要交付給客戶長期使用。不同的使用方式、生活方式累積起來對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自己有客戶組織招商會,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對客戶、居民實施長期的綠色理念及生活方式的推廣和激勵。整個客戶會的服務都不是收費的服務,是純粹增值性的服務,涉及綠色部分應該算是一種定向的公益行為。
責任編輯:曉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