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銅行業“危機”顯現 利廢企業何去何從
2012年12月26日 10:18 2937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作者: 清遠銅交易中心 林小燕
回顧2012年廢銅行業的發展可以概括為“困難與挑戰并存,機遇與希望同在”。2012年對人類而言是不尋常的一年,根據瑪雅預言,人類將經受末日的考驗。對廢銅行業而言2012年也同樣充滿著各種不尋常的因素:歐債危機、美國大選、QE3、 “十二五規劃”……種種因素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整個廢銅行業的發展。
經濟下行 廢銅行業“危機”顯現
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及世界經濟復蘇趨緩的影響,廢銅行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廢銅進口數量小增,幅度偏弱。截至11月,2012國內廢銅進口總量為442萬噸,去年同期累計424萬噸,同比增長4.1%。
行業整體利潤被壓縮,只見生產不見收益。以精誠銅業為例,公司屬于加工型企業,其中廢雜銅及電銅原料占比達60%-70%。,但綜合毛利水平不高僅為5.45%。
需求訂單減少,流通性下降。從經營再生銅貿易的公司可以了解到,今年再生銅貿易長期處于交易不暢的局面,由于下游用銅廠家按需采購為主,因此貿易商手中長單不足,廢銅滯銷時有發生。
企業發展艱難,資金人才成瓶頸。2012年由于央行多次收緊銀根,廢銅行業資金注入量減少而導致繁榮度下降。另外,招工難成為行業的一大難題。由于傳統廢銅集散地多位于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高,加上近年中西部發展加快導致部分勞動力回流。人才的缺失導致廢銅行業難以發展壯大。
雖說國內廢銅行業整體處于“內憂外患”,但今年的廢銅行業還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廢銅集散地進一步優化再生銅產能布局,加快了結構調整,實現了產業升級與產業規范,使整個行業得到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在“十二五”規劃的春風下,大批省市推進再生資源產業化、體系化發展,開發大規模“城市礦產”項目。以廣西梧州為例,梧州市政府以承接產業轉移為契機,大力發展再生資源循環經濟。如今,梧州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園區年產30萬t再生銅冶煉工程已開始投產、千億產業園項目亦已啟動。像這樣的例子在全國來說不在少數。
“銅都”困境纏身,科技助推產業轉型
清遠廢銅行業跟全國所面臨的問題,但又表現出地方特色的鮮明特征。
進口規模減少,原料質量難以保證。2012年清遠廢銅出現明顯的下滑,這一情況在上半年表現尤為明顯,一季度清遠地區廢銅進口額僅為2億美元。在原料的采購商由于國外供應商的良莠不齊,原料質量上往往難以保證。
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企業開工率低。清遠廢銅行業基本以最低級的廢銅拆解為主,企業抗風險能力較低。今年受價格波動與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企業開工率處于多年來較低水平。例如,大型拆解場容納勞動力40-50人,今年卻只有20-30人,開工率比往年下降50%。
政策優勢不明顯,企業費用成本增加。當地稅務部門對企業的固定稅賦是1.2%,而江西等地則采取優惠稅收使企業產品難以實現價格優勢。
進口價格倒掛嚴重,通關時間延長。從今年國內外銅價走勢來看整年基本都處于外強內弱的趨勢中,最高價差曾達到4000元,換言之廢銅進口不但無利潤保證,有時甚至還處于虧損狀態。
面對上述種種壓力,清遠再生金屬行業迅速調整思路,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主動依靠科技創新的力量推動行業轉型升級,使產業從重視產能擴張轉變為重視技術提升。去年,清遠再生銅產量已達5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19.23%,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截至目前清遠擁有環保進口定點企業25家,規模以上企業86家。形成集回收、拆解、冶煉、深加工、銷售和科研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成為清遠工業經濟支柱產業。
利廢企業經營轉變,信息服務優勢顯現
作為廢銅行業企業在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也在轉變觀念、深化發展。
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邁進。從簡單的拆解逐漸轉向銅磚熔煉、銅材初加工,逐步完成產業升級。
從以前的坐商到如今的自求出路。以前的廢銅行業略帶“吃老本“意味,如今在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的洗禮下,各大企業紛紛認清形勢謀求發展,通過“校企合作”、“銀商合作”等多渠道、多形式壯大企業。
合理運用金融貿易工具規避風險。通過點價交易或期貨工具將價格風險進行合理轉移保證經營收益。
提高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引入先進機器設備與工藝提供工作效率、壓縮生產周期從而提高企業資金利用率。
國內最大的銅產品電子交易平臺,清遠銅交易中心總經理徐平表示,“傳統的再生銅貿易模式中的信息不對稱、資源難以共享、商機匱乏等,已經嚴重影響現今廢銅行業貿易發展,今后的行業發展必須重視資源信息的共享與產業配套服務的利用,以達到有效提高再生銅的流通效率,減免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推動再生銅產業升級。“
責任編輯: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