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稀土超標頻發 專家建議重估現行標準
2013年01月28日 15:27 8965次瀏覽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分類: 稀土
最近陸續發生的茶葉稀土超標事件把茶葉質量安全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茶葉稀土超標事件為何會頻頻發生?茶葉稀土超標到底有多大的危害?茶葉稀土超標問題頻發的關鍵在哪里?本刊記者近日赴主要產茶區對我國茶葉稀土標準問題進行了調查。
茶葉稀土超標事件頻發
中國是茶葉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2011年茶葉產量達162萬噸,居世界第一;茶葉出口量達32.2萬噸,居世界第二。2005年我國出臺的國家標準GB2762首次規定了茶葉中稀土的限量指標,要求茶葉中稀土總量應低于2mg/kg。這兩年,隨著茶葉稀土檢測手段的完善,茶葉稀土超標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2011年11月8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烏龍茶產品質量國家監督結果》,抽查了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等地58種烏龍茶,19種產品不符合標準,而其中17種產品都查出稀土超標。聯合利華公司生產的立頓鐵觀音也“中槍”,稀土實測值達到3.2mg/kg,比標準值高出60%。
2012年6月,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該年度第6批食品質量安全省級監督抽查結果,7款茶葉被曝稀土超標。其中,湖南益陽冠隆譽黑茶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紅茯金磚”被排在首位,稀土總量為6.28mg/kg,超標2倍多。
廣東是茶葉消費大省,該省質監局在2012年發布了3次牽涉到茶葉的食品專項抽檢。1月17日發布的公告中抽查200個批次茶葉有24個批次稀土超標,9月25日發布的公告中抽查40個批次茶葉有3個稀土超標,9月27日發布的公告中抽查20個批次茶葉有1個批次稀土超標。
一系列的茶葉稀土超標事件讓消費者談“土”色變。在福建一家機關部門工作的李威很喜歡喝茶,平時上班先泡上一杯茶,“全天工作都有精神”。他告訴記者:“媒體曝光的一起起茶葉稀土超標事件讓我對喝茶產生了一定的心理畏懼,現在茶喝得沒有以前多了,辦公室來客人了才偶爾泡一下。”
與此相對應的是,茶葉稀土標準也讓很多茶葉企業和茶農“喊冤”,烏龍茶、黑茶、普洱茶等茶葉主產區的茶企和茶農更是“苦不堪言”。
“怎么努力都難以合格的茶葉稀土標準”
茶葉稀土標準發布實施以來,各產茶區都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這一問題,對茶葉質量安全的提高發揮了一定作用。
根據專家研究,土壤中本身稀土含量高和茶葉肥料的使用是造成茶葉稀土超標的主要原因。我國茶產量最大的縣(市、區)——福建省安溪縣副縣長王金章告訴記者,該縣對稀土問題高度重視,一方面加強對茶園土壤稀土含量的普查、檢測,對土壤稀土含量高的茶園逐步實施退茶還林,對新改造的茶園嚴格控制土壤稀土指標;另一方面,加強對肥料的把關,稀土含量高的肥料一律禁止銷售和使用,不準進入安溪市場,已有21個肥料在安溪被下架。
這些應對措施效果明顯。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福建)負責人林鍛煉說,這兩年從大企業檢驗情況來看,茶葉稀土問題有明顯改觀,得到較好控制。即便如此,記者在產茶區調查了解到,茶葉稀土標準對于茶企特別是以烏龍茶、黑茶、普洱茶等為主的企業來說,像是個“天花板”,“再怎么努力都難以夠到”。
安溪一家茶葉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的質量管控非常嚴格,全部用了有機肥料,采用茶葉嫩采技術,但無論怎么努力都沒用。只要拿去檢測,茶葉的稀土含量基本上就超標。這兩年來,公司每年都要處理3~5起因質量抽檢出現的稀土超標問題,企業疲于應付,卻沒有其他的招數。”
“一個國家標準的制定,如果超過3成的茶葉都不合格,那么就要重新評估了。”該負責人說。
安溪縣農業與茶果局局長蔡建明說,稀土在茶樹中會累積,茶樹新梢芽部的稀土含量最低,成熟度越高的葉片含有的稀土越高。烏龍茶、黑茶、緊壓茶通常采摘成熟度較高的開面葉,而綠茶、紅茶通常只采嫩芽葉。根據有關測定資料,我國紅茶、綠茶的稀土超標率在10%~20%,烏龍茶的超標率在60%~70%,黑茶、普洱茶的超標率在80%~90%。
北京大學茶文化經濟研究所副秘書長蘇少民說,我國有1100個產茶縣(市、區),茶農8000多萬人,涉茶人員4000萬人。大多數產茶縣位居山區,經濟比較落后,茶葉是山區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是重要的民生產業。茶葉稀土標準束縛了茶產業發展,對茶企和茶農的影響不容忽視。
安溪一家茶葉龍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標準具有法律效力,工商、質檢部門都有權力進行檢測,稀土超標就面臨法律風險。茶企受到很大影響,難以做大,茶農增收也越來越難。”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