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儲能產業并未形成商業化
2013年02月28日 13:55 7925次瀏覽 來源: 新產業 分類: 鉛鋅資訊
儲能、動力電池的規模和技術門檻,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湯衛平表示,當前驅動儲能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國家政策機制,但是缺乏實質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導向。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仍處于儲能產業化的初級階段,未來將處于多種儲能技術并存的狀態,鋰電池、鉛酸電池、液流電池、鈉硫電池等,在不同的應用領域將有不同的優勢。由于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政策扶持欠缺,加上商業模式不清晰,我國儲能產業并未形成商業化。
國家電網對儲能的技術指標為,電池循環壽命在5000次以上,價格在1500元/kWh以下,效率在80%以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短期內無法達到此指標。而儲能市場也因產品開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生產力要求高,中小型企業難以企及,注定成為國企等大型電池廠商的爭鋒之地。
杭州厚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陳秋東認為,冒進做儲能動力電池的新進企業將面臨洗牌。
儲能還只是政策市場
電動汽車和大型電站儲能采用鋰電池成本都比較高,另外產業涉及的面比較廣,初期投資比較大,產品面市后推向市場用戶接受度不高,陳秋東表示,“至少10年內全球范圍的電動汽車和大型儲能仍將是一個政策市場。”
從全球來講,儲能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真正形成產業格局和商業市場。相比國外在儲能領域十多年的技術和政策機制積累,中國的差距還比較大。
國外的并網已經很成熟,湯衛平指出,國內的逆變器都是小企業在做,大企業嫌市場小、利潤低而不愿做,但是小企業的技術水平又難以保證。
除了儲能系統和并網等技術問題,還需有應用端的數據積累和商業運作模式的分析策劃。
湯衛平表示,儲能電站的商業化運作,首先需要確立經濟運行的模式,包括確立峰谷電價差收益與單位循環壽命造價兩者之間的差值關系衡量經濟性模式,和確立單位循環壽命造價的計算方法,而單位循環壽命造價由單位kWh儲能系統造價、儲能系統全周期循環壽命、儲能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儲能系統運營成本以及儲能系統外圍平衡費用等構成。
關鍵還在于峰谷差的結算渠道,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不打破電網采購價格和銷售價格的壟斷,儲能永遠不會有市場需求。
此外, 電池管理系統(BMS)也是新能源并網儲能技術的一大難題,BMS在整個儲能電站成本中占比20%,國外已經有一定規模電站進行了相當時期的儲能試驗,目前國內大規模電站級別的BMS仍處于起步成長階段。
陳秋東表示,大型儲能電站建設初期投資較大,運行經驗不足,無完善的標準可依,所以大多潛在的客戶處于觀望狀態。而儲能企業經過多年持續投入,普遍處于虧損狀態,資金壓力非常大。一方面是尚未成熟的市場,一方面是仍需要加大投入的現狀。這是儲能企業目前普遍面臨的嚴重問題。
最終,誰能先將技術做成熟,先將成本降下來,誰才有機會領先實現商業化,搶占主流市場。
事實上,“鋰離子電池用來做大型儲能系統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TCL金能總工程師郭也平表示,因為串并聯太多了,一個是安全性,另一個是不能不講的成本。此外,大型儲能系統的電池要做十多年的使用規劃周期,這樣也導致其BMS系統非常復雜。從這一點看,另外一些電池,如液流電池、燃料電池等,應該比鋰電池更有優勢。
記者了解到,TCL金能在儲能市場目前仍處于試探摸索階段,僅有少量電池應用于家庭小型儲能,如LED燈等。“一方面是受限于公司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覺得鋰電池在大型儲能站還是不太適合,而是適合做家庭用的儲能。”郭也平表示。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