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 由廢品聚集地到城市“富礦”
2013年09月24日 16:20 729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當今,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正面臨兩大困境:一方面資源日漸枯竭,另一方面垃圾不斷增長以致污染環境、爭奪空間。破解困境的出路在哪里?在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我們看到了希望。因為,這里有一座“山”,一座標志著現代科技和文明的“城市礦山”;這里是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前沿,這里有國內唯一一家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
“我們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政策、人才、土地資源的支撐,逐步形成了‘循環、生態、智慧、便捷、宜居’的‘子牙模式’。”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魏建軍自豪地說:“這是我們靜海人精心打造的發展成果,是靜海按照低碳、循環、綠色、健康理念,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有力證明。”
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位于靜海縣西南部,總體規劃面積135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50平方公里,包括占地21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占地20平方公里的高效農業區和占地9平方公里的科研研發區和居住區。園區秉承循環、環保的發展理念,重點發展廢舊電子信息產品、報廢汽車、塑料橡膠加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和廢棄機電產品精深加工及再制造等產業。
過去,由于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從事廢品拆解的“小作坊”,因此人們常把子牙地區稱作“廢品集散地”。雖然生活奔“小康”了,周邊環境卻變成了“廢品”。自從建起了循環經濟產業區,這里又重現了藍天綠水。曾一度受夠了刀割火燒、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無序經營苦痛的子牙人如今談起家鄉變化無不感慨:“現在,我們這里天藍、地綠、水清、景美!”
如今,當你走進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所見所聞與以往相比截然不同。
沿河而居伴綠而生,藍天、碧水、綠樹、紅花……在寬闊筆直的道路兩側,花卉、灌木叢、大喬木錯落有致,葡萄藤長廊掩映著一片片小別墅,一排排經濟林下是整齊的農業大棚,一座座整潔的現代化廠房也在綠化美化的園林景觀“包圍”中。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這里就是處理城市“廢品”的地方,這里儼然是一個美麗的宜居新城。
目睹了幾年來家鄉的發展巨變,家住子牙鎮小邀鋪村的村民袁哲中老人深有感觸。幾年前,因環境污染,袁大爺親手砍掉了自家的果樹。如今,環境好了,袁大爺又在地里種上了果樹,還在園區找了個管水電的活兒,每個月能多拿上一千多塊錢。攀談中,老人臉上流露出了對循環經濟“子牙模式”的贊許。
坐擁“城市礦山”,不忘建設“碧水清天”。生態環境建設一直是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的重中之重,園區以綠色、低碳經濟為理念,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構筑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雨水回收為一體的綜合節能環保系統,實現了“自消化”、“零排放”。同時,以“廠在林下、林在廠中”為目標,建設林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形成“農、林、牧”三位一體的循環經濟鏈條,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2萬噸。資源循環與利用、污染控制等指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還依托園區現有的黑龍港河自然濕地,著力推動產業區、科研服務區、居住區三個區域實現協調互動發展。南北貫通的子牙河生態保護帶恰似一條“生態走廊”,東西橫跨2公里、南北延伸10公里的林下經濟帶既是黑龍港河兩岸自然生態景觀的縱深延展,更是隔離產業區與科研居住區的人工生態屏障。
實踐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既符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國情,又可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資源、創造就業和保護環境。如今,在子牙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變廢為寶的故事,譜寫著一個個點石成金的傳奇。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