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污染“堵”在源頭 普洱市治理礦山小記
2013年11月29日 9:23 3523次瀏覽 來源: 中國礦業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普洱市蘊含豐富的礦產資源,礦業作為普洱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對拉動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礦山的開采不可避免地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采礦過程中生成的廢氣、廢水、廢石和粉塵等物質以及噪聲和振動等因素都會對環境、土地、大氣和水質等造成危害。如何將影響降到最低?如何治理存在的問題?帶著疑問,記者跟隨普洱市2013環保世紀行采訪團,走訪了墨江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云南思茅山水銅業有限公司。
墨江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墨江金礦。該金礦早在300年前就為清朝七大金礦之一。作為一家“老牌”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2010年11月,中國貴金資源有限公司完成了對墨江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股權收購。完成收購后,公司對整個礦區、生活區進行了恢復性改造和生產,于2011年6月對選冶廠進行了第一次改造,不斷改進工藝流程和更換老化設備,于2013年6月完成選冶廠氰化攪拌槽、載金碳管道輸送、尾水凈化、尾礦再處理等第二次改造,處理量和回收率得到明顯提高,實現了載金碳輸送自動化管理和資源的循環利用。
金屬礦采選后產生的金屬污染、礦山酸性廢水已成為兩大環境公害,若處理不當,將廢水、廢渣直接排放就會造成“牛奶河”的產生。為加強環保污染綜合治理,公司投入240余萬元,將原來的尾礦濕排工藝改造為尾礦壓濾干排工藝,尾礦水返回生產流程繼續使用,壓濾后的尾礦進入尾礦庫堆存;又投入近400萬元,對原墨江金礦歷史遺留的一期尾礦庫內的尾礦進行回采并對一期尾礦庫底部做防滲處理,在尾礦庫四周設置鐵絲防護網、設立安全標志牌,確保尾礦庫防洪溝、截流溝、溢洪溝暢通,充分利用水資源,回收尾礦庫下部滲透水,達到整個生產工藝流程用水閉路循環。
據墨江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環境部經理魯競介紹,改造后,提高了尾礦利用率,廢渣排入堆放庫,廢水進行循環再利用,從而達到了降低成本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雙重效果。在每年15萬立方米的生產用水中,循環用水7萬立方米,占到了生產用水的近一半,節能降耗成效明顯。
此外,通過規范露天開采、運輸、堆浸廠堆礦浸出工藝,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加強事故應急設施建設和人員培訓等,該公司安全環保工作持續穩定發展,建礦至今未發生過環保污染事件。
在走訪云南思茅山水銅業有限公司時,記者發現,優秀的管理團隊、先進的管理理念、科學的體制機制是該企業的“致勝法寶”。公司自組建以來,堅持“綠色、循環、持續”的現代礦業理念,以“三標體系”認證、安全標準化創建、清潔生產審核為載體,以生產安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為最高目標,抓安全、治環保,樹立以安全、環保求生存的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先后投入1.1億元資金和大量人力、物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立有效的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安全環保管理體系。
綠色是普洱的“名片”。在礦業生產過程中,像墨江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云南思茅山水銅業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能守住綠色底線,預防在先,狠抓治理,將礦業生產可能產生的污染“堵”在源頭,防范于未然,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做到了既有金山銀山,也留住了綠水青山。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