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全文)
2013年12月04日 9:20 3443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分類: 政策法規
五、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
依托資源型城市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多元發展和優化升級。
(一)優化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
支持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有序推進資源產業向下游延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石油煉化一體化、煤電化一體化發展,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提高鋼鐵、有色金屬深加工水平,發展綠色節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統籌考慮資源、環境、市場等條件,支持成長型和成熟型城市打造若干產業鏈完整、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資源深加工產業基地。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推進森工城市發展木材精深加工,實現林木資源的多環節加工增值。
(二)培育壯大優勢替代產業。
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和科技進步趨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礦山、冶金等大型成套裝備和工程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化工裝備、環保及綜合利用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模具、關鍵零部件等配套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納米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在有條件的城市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支持發展生物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
(三)積極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
堅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大力發展帶動就業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扶持一批形式多樣的小型微型企業,重點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到2020年,累計吸納500萬失業礦工、林區失業工人、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及失地農民再就業。支持農牧資源豐富城市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鼓勵森工城市依托特色林下資源發展食用菌、山野菜等綠色食品加工業。引導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優勢明顯的城市發展紡織、服裝、玩具、家電等消費品工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落實金融、稅收等優惠政策,完善服務體系,營造促進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
專欄3 吸納就業產業重點培育工程
礦區吸納就業產業培育工程:利用礦區現有廠房和設施,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重點支持100個吸納就業項目,到2020年,累計培育發展10000個小型微型企業,解決礦區150萬失業礦工再就業。
林區吸納就業產業培育工程:依托林區豐富的林木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農林產品深加工及生態旅游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重點支持50個吸納就業項目,到2020年,累計培育發展3000個小型微型企業,解決林區50萬失業工人再就業。
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再就業工程:結合棚戶區改造工程,以集中連片棚戶區為重點,著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企業和產業項目,到2020年,累計解決200萬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再就業。針對萬人以上規模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配套建設吸納就業產業集聚區;針對千人以上規模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重點扶持可以充分吸納回遷居民就業的企業;針對千人以下規模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支持家庭服務企業發展,加大社區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
失地農民再就業工程:加快種植養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每年重點支持100個農民創業產業項目,到2020年,累計培育發展10000個鄉鎮企業,解決100萬失地農民再就業。
(四)大力發展特色服務業。
結合資源型城市產業基礎和發展導向,積極發展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依托資源產品優勢,建設一批煤炭、鐵礦石、原油、木材等資源產品和鋼鐵、建材、化工等重要工業產品區域性物流中心。大力發展資源產業托管服務、工程和管理咨詢。在有效保護資源基礎上,鼓勵生態環境優良的森工城市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支持自然山水資源豐富的城市發展自然風光旅游,推進工業歷史悠久的城市發展特色工業旅游,扶持革命遺址集中的城市發展紅色旅游。引導社區商業和家庭服務業發展,完善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區服務網點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城市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服務外包、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專欄4 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
礦山工業旅游:河北唐山開灤煤礦國家礦山公園、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安徽淮北國家礦山公園、江西景德鎮高嶺國家礦山公園、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湖北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云南東川國家礦山公園、甘肅白銀火焰山國家礦山公園、甘肅金昌國家礦山公園等。
紅色旅游: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贛州市中央蘇區政府根據地紅色旅游系列景區(點)、棗莊市臺兒莊大戰遺址、百色市左右江紅色旅游系列景區(點)、瀘州市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延安市延安革命紀念地系列景區(點)、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等。
自然風光旅游:大同市云岡石窟、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內蒙古鄂爾多斯響沙灣旅游景區、長白山景區、黑龍江黑河五大連池景區、南平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焦作市云臺山風景名勝區、湖北省神農架旅游區、廣東省韶關市丹霞山景區、安順市黃果樹大瀑布景區、陜西渭南華山景區、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區、阿勒泰地區富蘊可可托海景區、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等。
人文歷史旅游:山西晉城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游區、內蒙古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旅游區、濟寧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區、河南省平頂山市堯山—中原大佛景區、延安市黃帝陵景區等。
(五)合理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規劃統籌,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向重點園區和集聚區集中,形成集約化、特色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制定嚴格的行業、產業分類用地標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依托原有基礎,改造和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化產業園區和集聚區,加強交通、供水、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以科技含量、環保水平、投資強度、吸納就業能力為標準,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促進關聯產業協同發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到2020年,創建10個接續替代產業示范城市,培育50個接續替代產業集群,改造建設100個接續替代產業園區和集聚區。
專欄5 重點培育的接續替代產業集群
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鞍山市滑石和方解石深加工產業集群、雞西市石墨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棗莊市煤炭深加工產業集群等。
吸納就業產業集群:阜新市皮革產業集群、白山市人參產業集群、遼源市襪業產業集群、大興安嶺地區藍莓開發產業集群、伊春市木制工藝品產業集群、石嘴山市脫水蔬菜加工產業集群、濮陽市清豐家具產業集群等。
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撫順市工程機械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盤錦市船舶配套產業集群、大慶市石油石化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銅陵市電子材料產業集群、棗莊市機床產業集群、韶關市輕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等。
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錫林浩特市清潔能源產業集群、盤錦市塑料和新型建材產業集群、雞西市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松原市生物質能源產業集群、銅陵市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等。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慶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徐州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景德鎮市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濟寧市曲阜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棗莊市臺兒莊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等。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