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礦山不是夢
——中鋁山西分公司古縣鋁礦打造綠色礦山側記
2013年12月16日 9:40 3098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走進中鋁山西分公司礦業公司古縣鋁礦,站在觀景亭上遙望遠處,桃樹、核桃樹、松柏樹,數木林立;復墾后土地上玉米、紅薯、辣椒長勢喜人,當地村民在辛勤耕作著。若不是有滿載礦石的貨車呼嘯而過,真讓人感覺不到這是身處礦山。
誰曾想,3年前,這里還只是一片荒無人煙雜草叢生的不毛之地。
栽下梧桐引鳳來
劉家山村,古縣鋁礦的一個主礦區。3年前,礦山上一片紅土,150畝地全是荒山,村民普遍務農,收入偏低。礦業公司進駐礦山之后,山里拉來了黃土,準備復墾。可是還未開始,就招來當地村民的極力反對。
原來,之前私挖亂采的老板給當地村民太多的承諾,但是后來,樹被砍了,耕地被占了,生態環境被破壞了,除了留下很多采礦后的坑,承諾一個都沒有兌現,村民再也不相信為開礦帶來的理由。
“當時挖掘機要上山采礦,70多歲的老人上前擋住了上山的路,車根本上不了山。”古縣鋁礦礦長鄭志魁回憶道。
為減少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古縣鋁礦采取“邊采礦、邊回填、邊復墾”的方法,開展綠化工作。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種上了玉米、南瓜、紅薯、核桃。漸漸地,村民們發現,農田并沒有被嚴重破壞,反倒是道路改善了,村里也有水了。當年,不僅劉家山村的樹綠了,連村民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最大的好處就是打工方便了。”村民們意識到了這次承諾真的是兌現了。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古縣鋁礦涉及兩個鎮、三個村莊、十幾個自然村。附近的金堆村、橫嶺村村民看到了劉家山村真刀真槍在搞復墾綠化后,轉變了態度,開始積極配合古縣鋁礦的采礦工作。
創新技術添色彩
清晨,初升的太陽照射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為礦山披上了一件金色的霞衣。
走進古縣鋁礦礦山,16臺大型挖掘機在現場來回穿梭,轟鳴聲響徹山谷,司機熟練地行駛在平坦的柏油馬路上,技術人員正有序地指揮施工,采礦人員也在有條不紊地清理頂板。
眾所周知,非金屬行業企業要想使資源得到綜合利用,實現綠色礦山建設,必須加大技術和設備創新力度,進一步優化礦山發展方式,合理統籌礦山開發布局,整合、協調礦產資源和社會資源。
“在開采技術上,我們采用分級分層的開采技術,根據地形地貌具體狀態,采用不同的排土排渣、紅土單獨堆放、就近回填的方式,在礦石轉載過程中篩分一到兩次,低品位礦單獨堆放,暫作為儲存,以后可以綜合利用。”采礦一班組長孫東升告訴筆者。
近年來,古縣鋁礦加大技術和設備創新力度,優化礦山發展方式,合理統籌礦山開發布局,整合協調礦產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嘗試,實現了由單一粗放型的礦山企業向資源綜合利用型企業的轉變,使資源得到綜合利用。
打造區域經濟圈
范年林是金堆村的村民,多年來沒有固定收入,買不起房,一直都在村里的老宅基地居住。在礦山3年的歷練后,他迅速成長為一名車隊隊長。“我現在月收入兩千,縣城里買了自己的房子,這得感謝我們的鋁礦。”范年林欣喜地說。
在古縣鋁礦,像范年林一樣通過礦山就業實現脫困的村民還有許多。
經過兩年多的“綠色建設”,古縣鋁礦共復墾和利用土地400多畝,植樹3萬余株,礦區綠化面積150多畝,安排鄰村100多名農民就業。礦區有了觀景亭,上山的路四通八達;駐地村修了街、鋪了路、通了自來水;農田耕種、特色農業、短途倒運、開采、破碎、長途運輸等環節也吸收當地村民參與各個環節的經營,帶動了餐飲、加油站、修理業的繁榮,打造了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圈,走出了一條通過創建綠色礦山,實現企地雙贏、科學發展管理規范的良性發展之路。“鋁礦來了,我們的村活了。”村民們紛紛表示。
幾年來,為了復墾綠化方便,礦山共投資500余萬元,承包了古縣苗圃園,并通過建立第一破碎站及第二破碎站時采用封閉式兩段破碎、封閉式皮帶廊、建干料棚等環保措施,真正實現了礦山的“本質環保”。企業年上繳地方稅費目前達到2000萬元,年供礦達到45萬噸以上,累計供礦100萬噸,連續三年被古縣政府評為“先進模范”。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