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車的成功看裝備制造的創新之道
2014年01月05日 0:7 8984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有色裝備
“有人問我,中國高鐵是不是一夜成功?引進技術是不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份舉行的裝備中國創新企業年會上,中國南車集團前董事長趙小剛在發言中說,在中國高鐵迎來成功的時候,會在不同場合要回答類似的問題。
而他的答案卻是一致的:“準確的說法是,中國高鐵的成功是引進技術起到了一個重要的推動作用,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引進之初,中國鐵路已經具備了自主創新的能力。”
技術能力全內涵
趙小剛說,他上世紀80年代就參與中國高鐵技術的研發,中國第一個動車組是1978年立項的,1988年研發出了原型車,到了90年代,又開發了很多新的車型,包括大家所知道的中華之星等,可以說中國高鐵經過了20~30年的技術積累,為現在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但他強調,簡單的模仿創新絕不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全部內涵。雖然從過去的歷史來看,世界上幾次大的技術轉移都是從模仿創新開始的。比如第一次工業大革命時期,從英國轉移到歐洲,而后歐洲到美國,美國到日本韓國,以及世界各國向中國的轉移,都有模仿創新的蹤跡。
“但能否借助技術轉移,從模仿創新開始,形成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呢?”
“實踐看,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也都利用了技術大轉移的機會,一些大的企業形成了自我的技術創新能力,但我的觀點,國家還沒有建立真正的創新體系,絕大數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也還沒有建立。”
趙小剛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太大了。因此企業只要干出來了,就能賣出去,所以很少有企業去想以后怎么樣。
這樣的結果就是,發現落后了再去買技術,形成引進一代、消化一代;過幾年,又落后,又去引進,這樣一個惡性的循環。歸根到底是企業自身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創新能力。“技術可以引進,技術能力是引進不來的。”
在他看來,創新能力等于技術積累加上技術能力。技術能力可以細分為四個部分:設計技術、試驗技術、制造技術和維修保養技術。
其中設計技術包括設計理念、方法、標準和工具。試驗技術分為三大類:基礎和應用研究、應用試驗技術和產品開發試驗技術。制造技術就是大家熟悉的產品圖紙以及工藝。最后一種則是售后服務能力技術。
趙小剛說,當初南車集團決定從日本引進高鐵技術,對方根本就不同意300公里時速的合作,最后的結果是引進了200公里時速的一些資料,現在來看就是一些產品圖紙和部分工藝,也就是制造技術的一部分。
“可是當時國家已經規劃了300公里時速的線路,市場就在哪里,怎么辦?只能在這基礎上進行突破。”
趙小剛介紹,實際上連產品設計和工藝都不能完全套用對方的。因為日本的產量有限,現在中國一年的產出有可能是人家十年的,因此不能照搬他們的工藝。更別說,從200公里時速升級到300公里時速了。后來日本川崎社長還來南車青島基地看過一次,認為南車人創造了自己的技術,也在別的場合表示,南車380Ad的技術與他們沒有關系,是中國人自己研發的。
比如機車頭型設計,就是南車人自己設計的。因為時速達到300公里以上,主要是風阻耗能。為了設計合理的車型,集團內部做出多種設計圖紙,首先優選出來5~6種,然后拿到綿陽基地,做風動實驗后,再選優,最后進行計算機仿真。結果表明,這種頭型的風阻能耗比原引進日本車下降15%。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