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創新引領轉型升級
2014年07月02日 9:0 1704次瀏覽 來源: 人民網 分類: 科技創新
致公黨中央調研組建議裝備制造業——
以技術創新引領轉型升級(議政·民主黨派調研行)
裝備制造業是東北工業發展的傳統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十一五”期間,東北裝備工業取得長足發展。近兩年來,隨著宏觀經濟走勢趨緩,東北裝備制造業呈低速增長。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較多困難,通過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受中共中央委托,致公黨中央日前奔赴黑龍江和遼寧兩省,就東北制造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相關課題進行實地調研。
統籌裝備制造業發展布局
“十一五”期間,全國裝備制造業增長17.1%,黑龍江省增長11.5%,由第十八位下降到第二十一位,發展差距拉大。地緣偏僻、物流成本偏高、冬季取暖等綜合因素,導致許多重點企業和新崛起的民營企業紛紛向外省轉移,固定資產強度投資不足,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也不斷外流。
黑龍江省常務副省長郝會龍認為,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有很好的產業基礎,技術力量雄厚,重點產業體系健全,國家在新一輪宏觀產業布局調整中,應為黑龍江等東北老工業基地注入新的活力,避免傳統產業萎縮和在競爭中被邊緣化。
在哈電集團、哈飛公司和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等企業,調研組了解到一批國有企業已經走向國際市場,龍頭裝備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在不斷增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指出,“盡管我們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對科技創新推動裝備制造企業發展要有自信。”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表示,盡管黑龍江裝備制造業發展有些滯后,但是,在科技創新、產業化創新和新成果推廣上都非常有特色。國家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的總體布局,目前工信部正會同相關部委研究制定我國裝備制造業未來規劃。
目前,黑龍江裝備制造業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比重過大,占總量的60%,股份制公司、非公經濟、中小企業長期發育遲緩。郝會龍認為,老企業、國有企業包袱沉重,行業總體創新能力不足,是東北制造業競爭力不強的根本原因所在。
調研組在考察黑龍江省的一些國有裝備制造企業中發現,一些企業不同程度存在歷史欠賬,僅靠企業難以解決,企業負重導致競爭力下降。另外,傳統產品受國家政策調控影響較大,裝備制造行業總體缺少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看好、經濟效益好、產業規模大的創新型主導產品。
營造寬松環境支持科技創新
瓦軸集團始建于1938年,新中國第一套工業軸承就在瓦軸誕生,目前瓦軸在國內綜合排名第一位,世界軸承行業綜合排名第八位。然而,就是這樣一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外企業比,用集團董事長叢紅的話講,“還有很大差距”。“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低,導致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瓦軸集團在市場開拓方面還面臨很大困難。叢紅介紹說,這一方面表現在部分中高端主機客戶迷信國外軸承,對國產軸承采取不信任態度。另一方面,盡管軸承是工業裝備核心部件,但其價值占整機價值比例較小,部分企業堅持采用進口軸承,市場進入困難重重。
軸承行業競爭激烈,盈利能力不高,吸引社會高端人才十分困難。叢紅感嘆,瓦軸集團“工資待遇普遍不高,地理位置沒有優勢,高端人才招聘比較困難,目前技術、經營管理、外向型經營等方面的人才比較匱乏。”
調研組在黑龍江和遼寧調研中發現,瓦軸集團的遭遇和困境,在整個東北裝備制造業領域,不是個別現象。調研中許多企業呼吁進一步加強政府在創新活動中的支撐作用,突出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蔣作君表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倒逼機制。”
裝備制造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行業,必須有持續大量的投入才能保證處于技術前沿和發展前列。調研組認為,要從國家層面上完善裝備制造業財稅政策,鼓勵裝備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解決科技型企業起步初期融資、專項資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對在高寒地區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在津貼住房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科技創新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對于國企領導者來說,創新就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要給予創新一個修正錯誤的機會。這需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來支持科技創新。只要能做的,我們都應該給予創新政策上的支持。”萬鋼說。
責任編輯:木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