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銅價預計寬幅震蕩
2017年01月20日 9:1 4499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期貨 作者: 孫曉曉
1月以來,滬銅指數自低位43500元/噸企穩并單邊上漲,最高上探至48400元/噸。元旦后中國流動性沖擊短期內大幅緩解,加之美元指數短期見頂后回落,支持銅價上漲。但隨著春節來臨,下游消費清淡拖累銅價自高位回落,目前圍繞46800元/噸運行。后期來看,需求漸冷及節前提保下,預計銅價難有大跌或大漲行情,或寬幅震蕩運行。
1、銅市短期供大于求,壓制銅價上漲
數據顯示,中國12月未鍛造銅及銅材進口量為49萬噸,較11月環比增加29%。2016年中國未鍛軋的銅及銅材進口創記錄高位,達到495萬噸,較2015年增加2.9%,進口的銅包括陽極銅、精煉銅、銅合金和半成品銅制品。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未鍛軋的銅及銅材進口量連續7個月下降之后,11、12月出現30%左右的強勁回升。在此背景下,預計12月中國精煉銅凈進口量約36萬噸,12月份預估國內供應量達107萬噸,而實際需求量預估只有95萬噸,供大于求導致庫存增加。截至1月18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銅庫存為64741噸,較2016年底的46301噸增加18440噸,增幅39.83%。保稅區庫存也有跌勢漸止跡象。隨著春節臨近,下游需求基本停滯,供大于求局面將加重,對銅價形成抑制。
不過我們也要關注國內精煉銅產量減少情況。SMM預計1月電解銅產量為64.8萬噸,產量較12月出現明顯下降主要因為:1、部分煉廠的檢修安排,如云南銅業本部、保定建昌等有安排檢修,以及部分傳統再生銅企業的停產。2、因中國春節的影響,部分煉廠計劃產量下滑等。國際市場方面,部分機構下調2017全球銅礦產量,因全球銅礦山的供應擾動因素增多,銅礦干擾率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諸多礦山勞工協議到期,面臨新一輪勞工協議的簽訂,以及印尼禁止銅精礦出口的政策等。上周現貨TC降至85-90美元/噸,再要下降至80附近很多冶煉廠趨于不盈利,這將限制精煉銅產量的釋放。不過短期內部分冶煉廠春節期間貨源早已備貨完畢。
2、需求轉弱,拖累銅價下跌
臨近春節,需求穩步回落。1月上旬地產銷量降幅收窄,土地成交季節性下滑;12月各口徑下乘用車產、銷量增速均較11月回落;全國水泥價格環比繼續走低,但玻璃價格保持穩定;1月上旬發電耗煤增速回升,節前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具體到銅市,銅材企業開工率已下跌,節前大概率延續下滑。季節性分析看,1-2月份空調、汽車產量都處于低位。有銅桿廠反映,今年春節前下游電纜企業訂單萎縮得比較厲害。臨近春節,越來越多的下游加工廠將逐步放假。據南儲網了解除銅管企業和部分大型銅加工企業要到下周,即春節前3天左右才放假外;更多的加工企業將陸續放假。絕大多數銅貿易商則基本是按國家節假日來放假。?
電網投資方面,數據顯示,11月電網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23.79,較10月28.47繼續回落,符合普遍對于電網投資速度下調的預期。截止2016年11月底的國網招標統計顯示,2017年3、4月國網銅電纜交貨量出現大幅攀升,2017年1-4月累計交貨同比將大幅攀升近翻倍,而該部分交貨基本需要在春節前或2月完成采購。十三五發展規劃主要集中在能源結構端,電網投資有望放緩,雖然存在2016年國網招標17年交貨的效應,但更大程度僅維持平穩,難以有大的增長亮點。
空調方面出現亮點,11月淡季之下行業繼續保持產銷兩旺,中怡康數據顯示11月空調終端零售仍有20%增長;而根據產業在線數據,11月上游旋轉壓縮機產量繼續保持59.28%增速,在低基數、補庫存及需求向好帶動下,預計12月仍有良好表現。
整體而言,2016年房地產火爆以及居民加杠桿的行為帶動了整個有色金屬終端企業銷售生產回暖。下半年房地產調控加碼,2017年政策調控下,房地產市場或將繼續放緩,但由于滯后性,料上半年國內消費端或將延續改善,再沒有進一步刺激措施的情況下,下半年或將回落。
綜上,中長期看,供給側改革、通脹預期、人民幣貶值預期等長期利好商品。針對銅價傾向于此輪底部已確立,不過大熊市的終結到大牛市的開啟仍需等待一個3-6年的周期,目前缺少類似中國需求的經濟體。短期看,需求漸冷及節前提保下,預計銅價難有大跌或大漲行情,或寬幅震蕩運行。
責任編輯:李錚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