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輪到鉛當明星 有何不同?
2017年02月06日 9:6 2793次瀏覽 來源: 路透中文網 分類: 期貨
去年,鋅是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主要基本金屬中的明星。今年是否會輪到鉛閃亮登場?
鉛2017年開局氣勢不凡
LME三個月期鉛目前約報每噸2,340美元,年內迄今累計上漲了16%以上,把鋅擠到了第二位。
基金已悄然增加持倉。截至上周結束,基金持有的凈多頭倉位相當于未平倉合約的18.5%,創出LME自2014年7月開始發布此類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
倫敦市場出現的猛烈逼倉功不可沒。LME指標現貨-三個月價差在上月一度擴大至每噸45.50美元的逆價差,緊俏程度為2011年以來首見。
發揮主導作用的是一個長期多頭持有者,以及LME鉛庫存注銷急劇上升。計劃從LME倉庫系統實際出庫的鉛目前已達67,225噸,幾乎是總體交易所庫存的36%。
倫敦鉛市場經驗豐富的觀察家現在還不以為意,這或許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為這種情形我們以前就遇到過。在2015年3月和12月也出現過類似的逼倉情況,但兩次都沒有對實際需求產生任何影響,而是因倉庫運營商爭奪庫存和租金收入而引發了“倉庫戰”。
但這次的情況或許不同,原因是市場越來越認為,鉛市場現在或許真的收緊到了人們因為預計實貨鉛將在今年稍晚遭逼倉而開始囤積該金屬的程度。
是老調重彈嗎?
上月時間價差的迅速下降具有LME倉庫鉛周期性角力的所有特征。這種周期性角力給最近今年原本沉悶的鉛市場帶來生機。
約有15,000噸計劃從荷蘭弗利辛恩(Vlissingen)出庫的實貨鉛又回到了LME倉單中。
而就在幾天之內,又一批規模為43,000噸的LME庫存被取消,主要來自韓國的釜山港,此外還遍布歐洲多個地方。
引起這一庫存混亂的罪魁禍首是一個掌握近期價差的實體,該實體的身份尚不明朗。該實體控制的頭寸有時相當于LME可用庫存的80-90%。最新的庫存報告顯示,該實體仍控制50-80%的庫存。
表面上看,這看起來或許是最新一輪明爭暗斗的“倉儲大戰”;“倉儲大戰”曾在2015年和2016年初造成了類似的價差和庫存亂象。
LME金屬在一處被取消并消失,只會在另一處再度現身而已,僅僅是最初的受害者轉而成為侵害者,并再度啟動此一循環。
這對LME庫存的長期影響一直都是微不足道的。今年伊始庫存為191,650噸,與2015年初的221,975噸相比幾無變化。
但在戰火激烈的鉛交易領域,據傳這一次情況不同,是交易商、而非倉庫運營者建立了策略性的實貨倉位,因預期實貨市場而非期貨市場即將出現供應緊俏。
孿生金屬
供應鏈中上游精礦階段已經開始出現緊俏狀況。
煉廠向礦商收取將原礦石煉成金屬的加工精煉費用(TC),是供應鏈中精礦階段現況的最佳指標。
據調研公司Wood Mackenzie,中國的現貨加工精煉費用目前在每噸20美元以下,低于僅僅三個月之前的80美元,是至少2010年前后以來最低水平。
從這方面來看,鉛價確實有追趕鋅價的意思。鉛和鋅通常會出現在同一礦床中,鉛一般作為鋅的副產品。
澳洲Century和愛爾蘭Lisheen因礦山資源枯竭而關閉,成為鋅業頭條新聞,但這兩個礦同時也出產鉛。
而且盡管鋅市場對于嘉能可何時可能重啟2015年底關閉的50萬噸鋅礦產能忐忑不安,但人們卻很容易忘記,這家公司當時也因此削減了10萬噸的鉛產能。
據國際鉛鋅研究小組(ILZSG),全球鉛礦產量2015年下降3.3%,2016年前11個月更是進一步減少7.5%。
特殊年份?
就像鋅一樣,市場的一致看法是,原材料緊缺演變為精煉鉛緊缺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對于鉛而言,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更快。
“供應短缺會是2017年的重大事件,”Wood Mackenzie首席鉛分析師Farid Ahmed稱。
據該公司估測,去年精煉鉛短缺38,000噸,今年將演變為更為嚴重的86,000噸缺口。
鉛市仰賴廢料供應鏈的比例,比其他工業金屬要高出許多。所以廢料供應鏈的狀況對鉛市而言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但是根據Ahmed所言,“次級產業應對初級(供應)短缺的能力有限,”事實上,他們仰賴的是把廢電池再度利用。
電池在極端熱和冷的天氣條件下報廢,而不會對價格或經濟周期做出反應。
由于鉛在礦企營收占比僅有約14%,新礦供應還要看鋅價的臉色。
Wood Mackenzie預估鉛價在2017年將穩步上漲,到了下一個冬季需求旺季時將超過每噸2,500美元。
“庫存走勢顯示出,大戶正在為金屬供應出現重大短缺做準備,”Ahmed說。
他的結論是“今年將是鉛當明星的一年。”
所以,也許到頭來不僅僅只是“倉庫戰”逼倉?
責任編輯:李錚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