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明燈”探礦實驗在朱溪礦區開展
2017年12月14日 10:28 10415次瀏覽 來源: 中國礦業報 分類: 新技術
中科院地學部咨詢項目“地下明燈計劃”現場勘查暨研討會近日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颙、姚振興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21家科研院校及單位代表共同研討浮梁縣朱溪礦區開展的“地下明燈”探礦實驗。
“地下明燈計劃”是由中科院院士陳颙牽頭,聯合國內各大頂尖科研院校及團隊開展的中科院地學部咨詢項目,旨在建立人工激發地震波發射臺、探查大陸地下高精度結構,力爭實現“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燈”。“地下明燈”研究團隊于今年4月確立將由江西九一二大隊承擔實施的江西省地勘基金與中央地勘基金聯動項目——浮梁縣朱溪礦區作為江西探礦實驗對象,其深部因探獲286萬噸資源量而問鼎世界最大鎢礦。至今,研究團隊在九一二大隊及當地政府部門協助下,開展了大量踏勘、采樣、布陣設點等工作,并進行了3種不同震源地震激發試驗。
陳颙院士表示,朱溪鎢銅礦是矽卡巖型礦床,同時實施了大量深鉆,是一個有標準答案、全世界得天獨厚的理想實驗地,極利于檢驗老方法、發展新辦法、探索新技術。
與會專家學者來到景德鎮浮梁縣朱溪礦區,參觀氣槍、震源車及氣體震源現場實驗。學者近距離感受震源激發,發現人工地震對環境、生物及居民生活影響均很小。隨后,專家團隊來到九一二大隊朱溪項目部參觀巖芯庫,聽取現場講解。參觀結束,研究團隊繼續召開研討會,對意見及建議進行收集歸納,并形成會議紀要。專家認為,3種震源激發及接收效果良好,且較之傳統震源具備安全、廉價、高效特點。同時,專家對震源點的布設、新儀器使用、工作進度調整及各部門協作等諸多關鍵問題提出了意見與建議。陳颙院士表示,此次實驗數據未來將對所有項目參與團隊公開,實現成果共享,推動科技創新。
據了解,“地下明燈計劃”江西探礦實驗后續工作將繼續在朱溪礦區進行,并于2018年提交咨詢報告。實驗結果將對厘清揚子-華夏的碰撞拼貼過程與細節,拓寬找礦與勘探思路有重要意義,同時將推動成礦理論的創新研究,為“地下明燈計劃”在深部找礦的應用提供范例。(徐飛龍 吳淑燕)
責任編輯:楊凈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