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所力推《有色金屬冶煉產品編碼規則與條碼標識》行業標準
2018年07月02日 14:40 46435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社 分類: 交易所 作者: 李璇
近年來,“兩化融合”“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陸續出臺,為推動原材料工業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發展,壯大專業物流和供應鏈服務業,加強信息技術和傳統工業深度融合提供了難得的政策契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相對于我國先進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工藝和設備,產業鏈的信息化水平相對落后,特別是行業數據獨立分散、業務流程標準化程度偏低,已經成為制約行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障礙。《編碼標準》的發布,對于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高質量發展,乃至國家戰略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上期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期貨市場雖然是一個定價市場,但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密不可分,產業鏈各環節都存在行業數據獨立分散、業務流程標準化程度偏低的問題,有著改進的強烈呼聲。本著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發展大局的宗旨,為順應市場標準化的呼聲,在充分研討、反復論證基礎上,上期所聯合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率先于2012年起先后啟動了兩期“推進自動識別技術在有色金屬交割倉庫和注冊生產企業試點應用”項目。通過試點實踐、評估論證、完善提升,最終形成了行業廣泛認可的《編碼標準》,標準草案也在試點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驗證。
據悉,根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具體工作分三個階段展開:在2012~2014年第一階段(標準設計和試點應用),上期所牽頭組織4家期貨交割倉庫和10多家生產企業,共同開展“推進自動識別技術在有色金屬交割倉庫和注冊生產企業試點應用”一期項目,初步提出了《編碼標準》草案;在2015~2016年第二階段(標準報批與應用研究),上期所牽頭組織了“推進自動識別技術在有色金屬交割倉庫和注冊生產企業試點應用”二期項目,同時多次組織標準研討,完成了《編碼標準》的送審報批工作,標準草案在二期試點應用過程中得到驗證和優化;在2017年至今第三階段(標準宣貫和標準應用拓展),上期所積極配合工信部、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做好標準的最后審批、下發以及標準宣貫工作,同時委托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北京宇朋信通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行業物流關鍵數據、質保書標準化研究,嘗試性的建立了一個涵蓋企業、倉庫、交易所3大用戶的《基于標準化物流數據的期貨物流預報測試應用系統》,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操作功能的可追溯綜合物流閉環。
歷時6年,在上期所大力倡導和積極推動下,在相關部委、協會、機構、產業鏈企業的全力支持下,《有色金屬冶煉產品編碼規則與條碼標識》行業標準于2018年5月8日由工信部正式發布,并定于2018年9月1日正式實施。行業標準的正式發布實施,凝聚了相關機構、產業鏈企業的辛苦努力,也體現了上期所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正在有效提升。
在本次《編碼標準》的研制過程中,上期所及其相關參與單位克服了跨行業(生產、倉儲物流、期貨交割行業),跨品種(六大有色品種),跨產業各種需求與條碼技術融合的多重困難,在標準中充分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標準的通用性和唯一性:該標準能夠同時兼顧6大有色金屬冶煉產品(銅、鋁、鋅、鉛、錫、鎳),同時也賦予不同子行業、相關企業副產品(貴金屬、鋁合金等)一定可擴展應用空間;二是標準的前瞻性:該標準將統一編碼分為統一行業編碼和通用GS1編碼兩種代碼結構。前者國內企業相對容易接受,便于上馬,后者反映了國際上的應用情況,有一定的前瞻性。兩種編碼結構可供企業自由選擇;三是標準對條碼形式、標識體現方式預留了可選擇空間。
行業相關人士評論稱,《編碼標準》行業標準站在全球有色金屬行業應用和期貨交割管理的高度,充分借鑒國際標準,對有色金屬冶煉產品進行科學的唯一身份標識,無論是冶煉企業的生產下線入庫、裝車發運;倉儲企業的入庫出庫、庫存管理;交易所的倉庫盤查、定置式管理;下游終端用戶的提貨驗貨、重熔再造等過程,都可以通過統一編碼和標識的紐帶、以自動識別技術為手段,全面實現信息的互通互聯,供應鏈各環節都能共享到統一編碼和標識所承載的企業產品、數量質量、物流倉儲、期貨交割等信息。行業標準具有國際先進性、國內開創性和行業示范性,未來具有巨大的推廣應用潛力。
上期所相關人士表示,下一步上期所將繼續加強與行業機構的合作,進一步做好對行業企業的技術服務工作,夯實行業信息化基礎,提升行業供應鏈效率,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葉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