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軌設備“土專家”周衛忠
2018年09月18日 9:43 240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科技創新
他只有高中文化,但是他卻是大家公認的無軌設備維修專家;他起先只是一名電工,但是現在他卻對電、鉗、鉚、焊、液壓、行車等工種樣樣在行;他從最初對無軌設備維修“一抹黑”到后來自學成材、傾心傳技……他就是銅陵有色冬瓜山采礦工區副區長周衛忠,大伙們都私下叫他“周教授”或“周專家”。
“土專家”也曾是“一抹黑”
不是“教授”和“專家”,但是工友們心目中卻是“教授”、“專家”,周衛忠的維修技術水平自然有他過人之處。然后,在十多年前,周衛忠卻對無軌設備維修也是兩眼一抹黑。
周衛忠1997年參加工作,原在銅陵有色獅子山銅礦深孔隊干電工,只能干些接接照明線、電機線之類簡單的電工活。2004年3月,周衛忠招聘進剛成立的冬瓜山銅礦采礦工區維修班,開始第一次接觸到井下無軌設備,他頓時感覺兩眼一抹黑。他現在所面對的設備和他過去打交道的設備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以前他所接觸的“最高科技”無非是繼電器控制線路,現在他要接觸的是PLC可編程控制器,而且絕大多數是進口設備,只上過高中的周衛忠,別說看過,聽都沒聽過。
在周衛忠進新單位的第二個月,有一件事,讓他觸動很大。2004年4月的一天,一名操作4立方進口電鏟的員工,在井下主巷道給電鏟清洗時,無意中讓操作電鏟的電腦模塊進了水,使PLC(電腦模塊)損壞,電鏟當時就啟動不起來。因為在主巷道,“趴窩”的電鏟將兩邊來往的巷道都堵死了。維修班立即更換上了新的電腦模塊,但是電鏟就是不工作,維修人員初步懷疑是新PLC是空白,沒裝程序,可是幾十號人的維修班競無一人懂得編程,只好通知礦機動部門聯系廠家來人維修,廠家技術人員來到現場后,只用了幾分鐘,就讓“癱瘓”好多天的電鏟重煥生機。“技術是學出來的,別人行,我也一定行!”在旁一直“傻看”廠家技術人員處理好故障的周衛忠,立志一定要成為無軌設備維修技術的“大拿”。
從網上查無軌設備維修技術,但網上此類的資料少得可憐;到新華書店去找資料,只要與無軌設備有關的書籍,周衛忠都要買回來;無軌設備大都是進口設備,操作手冊、說明書、電腦操作模塊都是英語,周衛忠又一點點對著《英漢字典》學習英文;礦部多次邀請專家講授無軌設備操作及故障處理知識,周衛忠一次沒拉下,他是記得最認真,聽得最專心的一名學員;下課時,他也不管老師愿意不愿意,纏著問這問那。每次廠家服務工程師來礦,他又是“纏”得最緊的一個,他還主動加入廠家工程師們的QQ群,不懂就向廠家和同行請教,時時與他們交流探討維修心得。
與此同時,周衛忠認為單項技能不適應無軌設備的維修,他又自學了液壓、焊工、鉗工、行車等工種。2007年,周衛忠當上了維修班班長,他向區部建議打破工種界限,統稱為無軌設備維修工。就這樣,技術一點點的摸索、學習和積累,周衛忠漸漸地掌握了無軌設備的“脾氣”,從硬件的維修到軟件維修,從小改小革到深層次改造。
“土專家”過人之處
采礦工區黨支部書記蘇青告訴筆者:“以前,采礦工區每月都要請廠家處理故障幾次,現在一年只有次把,其中有好幾年一次沒請廠家來維修無軌設備。由于周衛忠在無軌設備維修領域的突出表現,他被礦部聘為電氣技術員,曾三次被礦部授予“十大標兵”稱號。2017年下半年,老周又被聘為采礦工區副區長。”
今年5月份中旬,12號電鏟在井下負850米60線操作時,鏟礦突然變得一點勁都沒有,甚至鏟斗在礦堆里都收了斗,同時舉升無力。但是,電鏟在冷機時,或是空載時,做各種動作時,測工作、轉向、先導等各項壓力,都一一正常。廠家工程師來了七、八趟,該換的零部件都換了,該清洗的濾網也清洗了,但是現象還存在,最后廠家的專家也沒轍了。周衛忠在旁仔細觀察后,他判斷問題還是出在工作主閥,他動手拆開工作主閥,當檢查收、放斗錐閥,發現其中一只錐閥芯卡死,另一只回油閥密封損壞,他更換2只閥后試車,問題解決了,疲軟的電鏟又煥發雄風。
周衛忠十分精通進口無軌設備的電氣維修技術和機械維修技術,是復合型設備人才。近年來,他不斷強化無軌設備維修人員的管理,主抓鏟運機的大修和進口設備的國產化工作,在為工區創造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無軌設備運轉率和完好率的提高作出了貢獻。1400E作為出礦的主力鏟運機,其進口電子油門故障率高,給出礦和維修工作帶來了不便。周衛忠通過長期的觀察、反復試驗,用國產油缸代替電子油門,經操作人員的使用,發現國產化的油門操作方便,故障率低,且每年可節約30余萬元的備件費用。St1030是新引進的柴油鏟運機,其搖臂連桿損壞難拆卸,更換費用昂貴,周衛忠通過借鑒其它礦山的經驗,成功實現搖臂連桿國產化,每年可節約備件費用300萬。
“土專家”傾心傳技
“一花開不是春,百花開春滿園”, 周衛忠覺得礦山技術不能只掌握到某個人手中,一人不能包打天下,應該讓維修班人人都會,人人都能修。
周衛忠有一個習慣,就是工作后喜歡記錄維修工作日志,將設備故障現象,他走的彎路,故障的分析,最后如何攻克難關的,他都一一全部記錄下。他的工作筆記是一年一大本,至今已經寫滿了15本。周衛忠記錄維修日志,是為了總結經驗,以后遇到類似的故障,讓自己和同事們可少走彎路。他每月定期將工作日志中比較典型的維修案例整理出來,每年至少編寫20多篇教學案例,通過區部的派班前的“十分鐘講臺”、OPL(單點課程)教育和微信平臺,將維修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大家,自己走的彎路讓別人規避。針對班組人員維修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周衛忠采取集中培訓和現場傳授兩種方式,先后開展ST系列和Simba系列共三種機型的維修保養培訓,全班30多人全部參加培訓。在維修現場,周衛忠根據每名職工的技術弱點,手把手傳授鏟運機故障的應急處理。通過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培訓與指導,全體維修人員的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筆者采訪周衛忠時,問他有幾個徒弟?他說維修班30多人都是他的徒弟;問他哪些徒弟比較出色?他說維修班個個都很出色,人人都能獨擋一面。一年多前,班上新分配來一個青工,在家是獨生子女,他本以為維修班可以上老白班,工作比較輕松。但是,這個青工來后才發現,維修工又臟又累,而且工作時間不經常不確定,抵觸心理很大,工作不積極。周衛忠就耐心地做這個青工的心想工作,親自帶他,從最簡單地擰鏍絲、上油管開始,一點點地教,不時還表揚一下,使青工思想漸漸穩定,能沉下心學習維修技術,現在也能獨擋一面了。
(方咸達 周文強)
責任編輯: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