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調研報告》
我國動力蓄電池產業規模世界第一,再生利用行業發展初具規模
2019年02月26日 9:20 2539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科技創新
2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編寫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對新能源汽車及動力蓄電池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現狀做出了深入解讀。
2018年,為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工作,深入了解行業發展現狀,把握發展方向,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工信部組織有關單位實地調研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地區的10余個城市,走訪了汽車生產、動力蓄電池生產及綜合利用等企業。多次組織座談會,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業專家及企業代表等進行了廣泛交流。在此基礎上,分析總結我國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現狀,形成了調研報告。
新能源汽車實現“三級”轉變動力
蓄電池產業規模世界第一
《報告》指出,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從科研、產業化到市場推廣的“三級”轉變。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已超280萬輛,推廣規模居于世界首位。車輛類型上,乘用車、商用車分別占總產量約70.4%、29.6%;動力類型上,以純電動為主,占總產量約78.5%,插電式混合動力約21.5%。區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廣東、上海、北京、山東、浙江保有量位列全國前5位。
我國動力蓄電池累計配套量超過131GWh,產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配套類型上,磷酸鐵鋰、三元電池分別占比約54%、40%。純電動乘用車、商用車中三元電池配套占比分別約71%、17%,磷酸鐵鋰電池配套占比分別約23%、7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中三元、磷酸鐵鋰電池配套占比分別約53%、33%。外形設計上,方形、圓柱形、軟包占比約78.7%、20.6%、0.7%。
隨著動力蓄電池需求量的快速上升,原材料行業投資規模快速擴大。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及電解液行業龍頭企業在市場占有率和技術研發方面優勢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2017年,我國正極材料產量達32.3萬噸,磷酸鐵鋰產量為6萬噸,負極材料產量達14.6萬噸,隔膜銷量13.6億平方米,電解液產量為10.2萬噸。
動力蓄電池回收市場規模擴大
再生利用行業實現產業化
動力蓄電池大量退役后,未經妥善的處置和進行價值最大化利用,將威脅公共安全,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污染,并浪費寶貴的有價金屬資源。從現有退役電池數量、種類及分布地區情況來看,退役電池主要集中在深圳、合肥、北京等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較大的城市;從企業回收情況來看,以研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舊動力蓄電池為主,主要來源于研發試驗和生產制造產生的廢舊動力蓄電池;從綜合利用經濟性方面看,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互有優勢,磷酸鐵鋰電池更適于梯次利用。
《報告》指出,據預測,2020年我國退役電池累計約為25GWh。退役電池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大的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隨著個人用戶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主體,退役電池的回收將逐步轉向以個人用戶為主。
回收體系建設加快
目前,我國回收體系建設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生產者主導,由汽車生產企業利用銷售渠道建設退役電池回收體系,回收退役電池移交綜合利用企業處理或與其合作共同利用電池剩余價值;另一種是以第三方為主體,由梯次、再生利用企業與汽車、電池生產企業合作,共建共用回收服務網點,集中回收合作企業新能源汽車的退役電池。國家平臺已運行,以電池編碼(BIN)為信息載體,實現動力蓄電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和監管。其中,“車載管理模塊”面向汽車生產企業采集溯源信息,“回收利用管理模塊”面向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業采集溯源信息。
我國各地區加快建立區域回收體系,采取措施推動回收利用工作。京津冀地區發布《京津冀地區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建立回收聯盟,共建共用回收網絡。長三角地區統一標準建設回收服務網點,實現區域協作。珠三角地區以深圳為重點,按照“互聯網+監管”的思路,構建動力蓄電池信息管理體系,完善激勵機制。中部地區的骨干汽車、電池生產及綜合利用企業合作,依托本地區產業基礎優勢建立區域化的回收處理中心。其他地區也在加強對企業試點實施工作的組織和支持。
同時,汽車生產企業也通過多種形式構建回收體系。目前,北汽新能源、廣汽三菱等45家企業已設立了3204個回收服務網點,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高的地區。
梯次利用市場前景廣闊
通常動力蓄電池容量衰減至80%以下時,將不能完全滿足汽車動力需求,但可梯次利用于其他領域。當前動力蓄電池退役量較少,梯次利用大部分處于試驗示范階段,主要集中在備電、儲能等領域。從發展趨勢來看,梯次利用市場前景廣闊,已成行業發展熱點,部分企業正在梯次利用領域探索“以租代售”等新商業模式。
從生態設計、生產控制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看,行業還有待加強。綠色選材、標準化及通用性設計、易拆解結構設計以及易梯次利用設計等方面還有不足。動力蓄電池產品還存在一致性差等問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通信協議、歷史數據等關鍵資源分享方面還沒有形成機制。
梯次利用技術有一定進展,但還存在技術瓶頸。梯次利用以檢測重組和修復兩種技術路線為主,還存在效率偏低,電池剩余壽命及一致性評估等技術不成熟的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標準化主管部門加快推進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系列標準研制工作。目前,優先研制的17項國家標準中,已有編碼規則、產品規格尺寸、余能檢測、拆解規范4項發布。上海、浙江等研制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地方標準,中國鐵塔公司牽頭編制3項團體標準已發布實施。
再生利用行業發展初具規模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廢舊電池再生利用行業已有一定規模,并實現產業化,以湖北格林美、湖南邦普、廣東光華、浙江華友鈷業、江西豪鵬等為代表的企業已具備規模化再生利用能力。
再生利用企業大多由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發展而來,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區具備相應工業基礎的中小城市。企業再生利用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易受退役電池數量、原材料市場行情及企業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
廢舊電池再生利用行業已具備較成熟的設備和工藝,但是仍有技術升級空間。拆解方面,湖北格林美、湖南邦普等企業開發了自動化拆解成套工藝,北京賽德美開發了電解液和隔膜拆解回收工藝。再生利用以濕法冶金及物理修復法為主。濕法冶金方面,湖南邦普開發了“定向循環和逆向產品定位”工藝,湖北格林美開發了“液相合成和高溫合成”工藝。物理修復方面,賽德美對電池單體自動化拆解、粉碎及分選,再通過材料修復工藝得到正負極材料。
此外,動力蓄電池的再生利用還存在鋰金屬回收率不高、多種電池回收處理兼容性不強等問題。目前,再生利用相關國家及行業標準正在加快研究制定。
責任編輯:楊凈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