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模精神擦亮輕金屬標準化創新名片:記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鋁首席工程師張樹朝
2019年12月20日 9:42 426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科技創新
他帶領團隊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專注有色金屬行業檢測標準創新,承擔了我國輕金屬領域絕大部分分析檢測方法標準的起草工作。負責起草并已發布實施國際標準2項、國家及行業標準228項,研制國家級標準樣品19套,有力地推動我國鋁鎂工業的技術進步,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他就是中國鋁業公司首席工程師、河南省勞動模范、鄭州研究院國家輕金屬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樹朝。在10月底舉行的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周年紀念大會上,他被授予“有色金屬標準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
33年來,張樹朝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甘于奉獻,專心于輕金屬檢測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先后獲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標準創新貢獻三等獎”1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1項,授權發明專利7項,在核心期刊和國際或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3篇,主編《現代輕金屬冶金分析》《鎂冶金分析》等專業書籍。
奪回我國輕金屬產品質量“話語權”
2006年以前,我國輕金屬領域技術標準體系尚未建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常常因標準問題而遭遇不公平的對待。比如,電解鋁生產用的預焙陽極,因缺少相應的檢測方法標準,出口時都要委托國外的機構進行檢測。缺少話語權的貿易,時常因“質量”問題受到外方刁難,使企業蒙受巨大損失。作為國家輕金屬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負責人,張樹朝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他組織人馬奔赴全國各地進行調研,全面了解全國有色金屬產業的實際情況,參照國外最先進的技術,通過反復試驗,不斷征求利益相關方意見,修改完善,審定報批。2006年,發布實施了“鋁用炭素材料檢測方法”系列22個有色金屬行業標準,掌握了輕金屬質量監督檢驗技術主動權,一舉改變了我國輕金屬出口的檢測需交由國外機構出具檢測報告的歷史。近年來,在張樹朝及其團隊的努力下,通過不斷補充完善,“鋁用炭素材料檢測方法”系列標準已經達28個,與煤瀝青、煅后石油焦等系列檢測方法一起組成了全世界檢測項目最全、技術最為先進的標準體系。
成功把中國標準“晉升”為國際標準
2010年12月1日,是我國有色金屬領域標準化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在全國有色金屬協會標準技術委員會和眾多企業的大力支持下,鄭州研究院傾全院之力,由張樹朝領銜起草的第一項國際標準ISO 8287∶2011《原生鎂錠》國際標準,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批準發布實施,實現了中國企業主導制定有色金屬領域國際標準零的突破。從這一天開始,我國優勢產品——高純鎂(99.99%)標準成為國際標準。這項標準的發布實施,助力提升了我國有色金屬標準的整體質量,使中國企業共享質量發展的優勢。基于在有色金屬國際標準研制中的突出成就,鄭州研究院被全國有色金屬標準技術委員會授予“鎂及鎂合金國際標準研制示范基地”榮譽稱號。
2018年7月,張樹朝帶領團隊歷時5年研究制定的國際標準ISO 20258:2018《鎂鋰合金 鋰含量的測定 ICP-AES法》發布實施,彰顯了中鋁鄭州研究院在鎂及鎂合金領域標準制修訂的能力。
“讓更多的中國標準走出去,成為國際標準,能更好地帶動輕金屬產品、技術、裝備和服務走出去。”張樹朝說。
讓員工都成為標準化創新的能手
近年來,標準創新已成為鄭州研究院的服務企業的一張亮麗名片。2015年,為激勵青年員工在標準化創新中快速成長,鄭州研究院成立了“張樹朝勞模創新工作室”。四年來,在張樹朝的帶領下,工作室成員懷揣標準創新的夢想,透過辛勤的汗水,共同擦亮著輕金屬標準創新這張名片。崇尚創新、崇尚實干的氛圍日益濃厚,標準化創新的新生力量正茁壯成長。
工作室青年高級工程師李波、倉向輝,以生產企業鋁用耐火材料問題為導向,起草了《鋁用耐火材料技術要求》范本,中鋁公司發布后實施,填補了企業標準的空白,使我國鋁用耐火材料的質量邁上了新的臺階。
工作室教授級高工張元克,心無旁騖,專攻有色金屬標準樣品研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研制的標準樣品先后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
工作室已有8人次獲得全國有色金屬標準技術委員會、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有色金屬分委員會等先進工作者。
“踐行創新發展理念,服務企業提質增效,讓標準成為產品質量的‘硬約束’。我們有信心在有色金屬行業標準化建設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張樹朝說。
責任編輯:楊凈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