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稀土高新區優化創新生態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發展
2021年09月06日 8:31 950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稀土 作者: 李寶樂
機器人能夠快速、精準找到目標并流暢完成系列動作,全靠質量和體積均非常小巧的稀土永磁伺服電機,它能精準控制機器人的速度、位置和方向。此前,我國所應用的這類高端伺服電機基本依賴進口。近年來,包頭中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經過3年技術攻關,投入上千萬元經費,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端機器人伺服電機國產化。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聚焦前沿技術領域,全力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我們就是要讓產業鏈和創新鏈發生可逆反應,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破解‘產業旱地’難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走出‘技術孤島’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讓科技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包頭工信安監局(科技局)負責人王黎莉說。
聚焦重點 推動科技強區成效顯著
包頭市威豐稀土電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豐電磁”)實施的“高磁感取向硅鋼”項目首創“隧道式取向硅鋼連續高溫罩式退火爐”工藝,產能提高20%,獲得專利13項,填補國內空白;研發出最薄達到0.02mm、最窄能達到6mm的取向硅鋼帶,是全國唯一一家全工序、全流程生產極薄取向硅鋼帶的生產企業。
“這也得益于稀土高新區的政策措施,從鼓勵企業設備升級、產業協作配套、填補產業空白等方面引導我們以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層次不斷提升。”威豐電磁負責研發的副總經理劉寶志說。
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破解“產業旱地”難題。依托現有高等院校、院士工作站、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資源,積極向產業領域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引導企業擴大規模、提高集約度、做優產業品質,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重塑產業鏈條。
王黎莉介紹,包頭稀土高新區建立起雙向征集反饋、院企雙向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跟蹤服務、基地承接項目五項工作機制,鼓勵稀土科研院所本土化、接地氣發展,助力企業攻關解決核心技術難題,通過自主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壯大。長安永磁的稀土永磁電機、稀寶博為的永磁磁共振系統、英思特的磁組件、江馨微的微型驅動馬達等產品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天和磁材新能源汽車用磁材項目等終端應用項目加速推進,終端應用產值增長43%,為稀土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筑牢載體 創新平臺能級實現提升
王黎莉表示,為了幫助企業走出“技術孤島”困境,包頭稀土高新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供平臺,讓細分行業抱團發展,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激情。”
眼下,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已建成“稀土特鋼中試線”,生產在高鐵、軍工、核電及裝備制造等領域應用的高端稀土特種鋼坯料與特材,實現尖端高品質稀土特種鋼的示范,帶動鋼鐵產業提檔升級。
依托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和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科技資源優勢,累計追蹤高技術成果40項,新孵化落地高科技企業5家,累計在孵高科技企業42家。
發揮創新驅動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讓科技創新為產業賦能,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
包頭稀土高新區圍繞稀土、鋁銅、裝備制造等產業鏈條,充分發揮9家院士工作站和5家國家級、52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作用,引導企業與研發機構合作共建創新載體,完善產學研聯合創新組織架構,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目前,引導企業圍繞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組建稀土永磁VCM組件產業技術聯盟、中國永磁傳動產業技術聯盟、儲能蓄熱技術應用產業聯盟等12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同時,圍繞現有產業體系,與北京工信研拓技術轉移公司簽署“包頭稀土高新區海外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搭建海外創新資源對接渠道,力爭在高端裝備制造、金屬新材料、醫療、先進環保產業等領域引入優質項目并實現產業化。牛津大學先進制造業團隊、德國工業4.0項目團隊、俄羅斯人工智能項目團隊先后來包實地走訪英思特稀磁、華鼎銅業、震雄銅業等企業,并與金山磁材、稀寶博為開展先進金屬材料技術和先進遠程醫療監測技術對接視頻會。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技術對接會7場,發布企業技術需求30余項,對接技術成果50余項。
包頭稀土高新區不斷激發科技創新這個第一內生動力,在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上昂揚奮進。上半年,稀土產業、鋁銅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63.5%、44.8%、85.4%,分別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9、17.9和9.1個百分點。稀土永磁、儲氫、拋光材料產量分別增長38.2%、28.7%、67.8%,儲氫和拋光材料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責任編輯:周大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