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面向中原經濟區培養材料類卓越工程師
2022年01月07日 10:29 2564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科技創新
本報訊 2021年,作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建設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鄭州大學,經過不斷努力,培養出的學生素質大幅度提高,同時還獲批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5項,獲河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4篇;獲第十七屆“挑戰杯”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全國特等獎,獲2021年iCAN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徠卡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一等獎等。2021屆本科生深造率為 64.3%。
鄭州大學針對中原經濟區的建設需求,提出了面向中原經濟區培養材料類卓越工程師的模式。結合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科特點,根據中原經濟區材料類人才的需求,通過行業專家參與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設計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的課程體系,建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學生遴選與動態運行機制,以及班主任、學業導師和輔導員多方協同指導管理,同時,行業專家參與學業指導和教學過程,以此創新鄭州大學材料類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大材料知識背景,以及適應新材料制備加工產業需求,能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據介紹,中原經濟區是以鄭州大都市區為核心、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河南GDP結構中,工業比重超過56%;而在工業總增加值中,資源材料產業工業增加值占51.5%,對河南GDP的貢獻接近三分之一。因此,資源材料產業在河南乃至中原經濟區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河南的傳統優勢產業,特別是有色、鋼鐵、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等領域優勢明顯。
目前該校采取的措施,一是制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計劃2.0”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明確卓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多次邀請高校和行業有關專家召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計劃2.0”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與會專家通過聽取培養方案修訂工作介紹,審閱人才培養方案內容,確定了卓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以針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需要,培養既能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生產研究與開發工作,又能從事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工作,具有大材料專業基礎知識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并具有一定人文社會素養與國際化視野的卓越創新型高級工程科技人才。
二是形成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的課程設置特色。
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以基礎和專業的理論課程為主,課堂教學占比高。為了培養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材料創新技術人才,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設計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的矩陣式模塊化課程體系,即從培養目標開始推演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進而設計相應的課程進行系統培養,重點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課程設置包括創新訓練,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新訓練課程,并且實行導師制,給每一位學生配備一個學業導師,在訓練過程中推廣實施案例教學和項目式教學等研究性教學方法,把創新訓練落到實處;同時,根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點和金屬材料以及無機非金屬材料行業特點,學院在行業內高科技水平的企業遴選具有高級工程師及以上職稱的人員作為雙聘教師進行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授課。具體授課內容包括材料設計、產品開發、生產管理、項目管理、有效溝通等,通過企業導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對產品和系統等創新設計、建造、運行和服務能力,幫助學生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等。
三是成立卓越工程師班,制定學生遴選條件和導師遴選原則,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確保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為了實現面向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材料類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學院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每年選拔30名同學參加“卓越計劃2.0”,并制訂相應的遴選條件和流程:采用學生提交申報表和學院審核報名學生資格,按照績點成績由高到低公布入圍學生名單,并組織專家評委進行面試。專家面試主要考察學生的職業傾向、學習能力、邏輯思維等管理潛能。
同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學院也提出了學業導師的遴選條件,要求學業導師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道德品格和奉獻精神,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并且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有能力、有精力指導學生,致力于學生培養與教育工作。在硬件要求方面,要具備高級職稱,以及主持國家級項目或大型企業橫向項目,年齡在57歲以下。 (趙紅亮 周穎 龐新廠 王瑞波)
責任編輯:楊凈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