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實勵新四十載——訪中國恩菲原副總工程師李長順
2023年07月18日 10:51 18469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銅資訊 作者: 邱熙然 邱亦晨
自1953年成立至今,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不忘初心、守正創新,用工程碩果、自主技術和領軍人才,為建設工業強國、產業強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70年間,無數恩菲人心懷理想,翻過一座又一座山丘,攻克一道又一道難題,前行的步履始終堅定執著。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以下簡稱有色院或中國恩菲)教授級高工李長順正是其中的一員。李長順曾任中國恩菲游藝機檢測中心副主任、副總工程師、科研處處長。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李長順提及中國恩菲,話語中充滿了感激與自豪:“是中國恩菲培養了我、鍛煉了我,我在這里實現了事業理想與人生價值。”
做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者
在一些人眼里,設計院的工作就是畫圖紙的“畫匠”;也有人認為,從事工程項目行業的人就是施工員,多跑現場就夠了,不需要理論知識。“我覺得這兩種看法都存在偏見。”李長順說。1972年,李長順到有色院工作之前,在大學里主要從事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有色院的40年中,李長順駐守過現場、做過研究、開發過項目,也參與了許多管理工作。回憶起自己的職業生涯,他堅定地說:“必須不斷從實踐中汲取經驗,用理論破解實踐中遇到的難題,是我從業40多年來最深刻的體會。”
20世紀70年代初,礦山機械設計專業出身的李長順到河北省淶源銅冶煉廠礦山參與相關工作。當時,礦山的條件十分艱苦,宿舍里沒有正式的床,拿兩個凳子上面搭上一塊木板就能充當床鋪;工作的時候沒有桌子,大家就把書本攤在腿上寫字。“生活上的艱苦對我來說并沒有什么影響,生產中的一些難題才真正讓我焦慮。”李長順說。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要將井下的礦石裝到礦車里運到地面,再通過翻車架將礦石倒卸入礦倉內。當時,淶源銅冶煉廠礦山使用的翻車架沖擊力很大,會造成礦車嚴重損壞;有時,還存在礦石卸不干凈的問題,導致礦車無法回到原位。工人師傅常常需要把礦車拉出來清理礦石,這不但存在危險隱患,更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
李長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在生產現場細心觀察多日,通過對礦車速度、沖擊、翻轉慣力等方面的分析和計算,拿出了一套改造設計方案,并利用彈簧儲能緩沖的作用,重新設計出了新的卸礦設備——卸礦機。為了保證方案的順利實施,他跟隨加工制造部門的工人們一起工作,親手進行焊接等操作。在試驗的那天,礦山領導及生產工人師傅們一同聚集在現場,期待著新設備的運行。當試車成功時,大家甚至都興奮得跳了起來。
“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理論和實踐是存在聯系的。在中國恩菲工作的40年中,我堅持將這二者相統一,破解了很多難題。”李長順說,“在現場,我們用理論解決實踐的問題。同時,在實踐的背后,也是豐富理論知識的過程。”此后,李長順還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對一些傳統計算模型提出了新的看法,對振動放礦機等機械設備進行了改造和升級,提高了礦山的生產效率。
正是有了實踐作為基礎,李長順參加了由中國恩菲科研處原主任工程師成大先任主編編寫的新中國首部大型機械設計工具書《機械設計手冊》,該書由化工出版社出版,現已銷售130多萬套。在目前的第六版《手冊》中,每套有2000萬字內容。該書先后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及部級一、二等獎等諸多榮譽。
這套書為何如此深受歡迎?作為副主編之一的李長順認為,這套書是眾多行業專家的集體智慧結晶,是大家在長期深入到設計院所、工廠、礦山等進行實踐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的總結,不但具有堅實的理論可靠性,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也很強。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設計手冊》不斷多方位、多渠道收集著國內外涌現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內容不斷改進、豐富,使之修訂到第六版,仍具有旺盛的“活力”。在各大設計企業與高校中,這套集實用性與開創性相結合的大型工具書依然隨處可見。它綠色的“身軀”就像常青樹一樣,伸展著充滿智慧的枝丫,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機械行業的相關從業者和學子。
做熱血沸騰的創新者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多年來,中國恩菲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道路。提到創新,李長順感觸頗深:“當時,設計院的這些人‘發瘋’似地投入到創新之中。每每在外邊接觸到新潮的事物,總能激發起大家挑戰創新的熱情。”
80年代初期,北京中山公園引進了一臺從日本進口的游藝機,該游藝機可同時坐上十幾個人運轉,備受游客的青睞。這套設備也引起了中國恩菲設計人員的注意,李長順介紹:“有色院有技術,而游藝機設備有市場,往游藝機方向上拓展業務,立刻成為我們當時的創新點。有了這個想法,大家都特別興奮,院領導也非常支持,摩拳擦掌、說干就干。”在中國恩菲設計人員的共同努力下,1985年,國家游藝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游樂設施檢驗中心)經國家批準籌建,于1990年3月份通過了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機構審查認可和計量認證,1995年通過機構認可和計量認證復查驗收。有了檢測中心作為依托,中國恩菲的游藝機產業成功助推國產游藝機實現了從無到有,對我國游藝機行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巨大貢獻。
李長順介紹:“我設計過一個游藝機設備,稱為‘雙人飛天’,每兩個人坐在一個座椅上,16個人起飛在空中旋轉。當時,沒有任何設計資料可供參考,僅有一張來自日本的產品照片。我對著這張照片反復研究分析,進行詳細數據計算,最終設計出了圖紙。然而,設計出圖僅僅是第一步。隨后,我跟隨了生產制造全過程,并在廠內反復試車調整各項參數。”在試車時,大家都擔心在空中出現危險,不敢坐上去嘗試。李長順第一個沖上去,“自己的設計自己試!”他克服了眩暈的毛病,一遍遍參與試車,最終實現了“雙人飛天”的正式量產。“別看現在國內的大型游藝設備越來越多,在20世紀80年代,國產游藝機在設計制造方面還是一片空白。‘雙人飛天’一經推出,北京、武漢、蘇州、廣州、大連等全國各地的訂單接踵而至。我作為設計人員,常年跟隨安裝隊伍一起駐守安裝現場。那時候的我,好像渾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勁兒。”回憶起曾經奮斗的歲月,李長順難掩激動之情。
類似開發游藝機業務這樣的創新案例,在中國恩菲比比皆是。在創新發展的驅動下,自改革開放開始,中國恩菲密切關注社會需要,結合自身專長,承擔了諸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設備、設計、科研項目。從泰山客運索道到速溶咖啡廠,再到國家大劇院舞臺工程,中國恩菲立足有色,跨界開拓了多方向的發展路徑。中國恩菲也成為我國最早一批設計多層機械停車庫和立體機械停車庫的單位、首批進入城市垃圾焚燒發電領域的設計單位,更成功打破了多晶硅行業的國外技術封鎖和行業壟斷。
經歷了70年的積淀,中國恩菲打造了以獨占鰲頭的專長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高地,在創新領域不斷實現突破。無數像李長順一樣的恩菲人,在崗位上揮灑著青春,播種下果實,堅定著中國恩菲“第一生產力”的使命擔當。
做時刻關注企業發展的參與者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有色金屬工業發展也已經擁有了雄厚的基礎,并具備了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堅實條件。“在新發展階段下,行業競爭會更加激烈,中國恩菲肩上的擔子也會越來越重。”李長順認為。
興大業,先用人。目前,中國恩菲已經形成了涵蓋院士及國家級、行業級設計大師在內的高素質人才團隊,“國家隊”的人才創新實力和行業引領能力不斷彰顯。李長順對于中國恩菲在人才方面的重視表示高度贊同。“想要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質量的人才作為支撐”,他建議,希望中國恩菲今后繼續在加強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專業頂尖人才。
“在中國恩菲工作期間,我多次參與到高水平的項目設計評選中,和全國各地的頂尖行業專家一起工作、交流,并從中獲取了寶貴的經驗。”李長順講述了自己的親身體會,同時,他希望今后有越來越多的恩菲頂尖人才參與到各項國家級重點項目評選中,從而提升中國恩菲的知名度,并通過這些高端平臺獲取更多的知識,增強自身實力。李長順強調,如今的中國恩菲已經實現了多領域的產業延伸。要在設計、管理等各個領域全面培養人才,為人才創造條件,幫助他們登上更高、更廣闊的舞臺,為推動中國恩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這些老同志,雖然已經離開工作崗位退休在家,但始終關注著公司的發展。每每聽說中國恩菲有了新的進步,真是打心底里高興。”提及中國恩菲的發展現狀,李長順的話語里滿是驕傲與自豪。“目前,中國恩菲不僅規模大,資源整合利用方面同樣成效顯著。經過統一管理經營,資源互通被充分利用起來了。看到中國恩菲產值持續保持向好,我感到由衷地高興。今年是中國恩菲成立70周年,期盼著公司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發展成就。”
責任編輯: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