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發布自主設計研發的正負壓氫氣循環系統及配套需求
2024年08月27日 14:31 297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科技創新 作者: 李寶樂
近日,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在2024 年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大會上,發布了自主設計研發的正負壓氫氣循環系統及配套需求,促進合作對接。
“該系統是通過對氫儲能系統中散熱結構的創新設計,提升儲氫材料在吸放氫過程中的熱交換速率,突破儲氫材料與氫儲能系統的匹配耦合技術,開發適用于規模化氫儲能系統的自動控制邏輯和安全預警系統,提升了儲氫系統的安全化和智能化運行水平。”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氫能首席專家趙鑫說,該系統打通了固態儲氫技術在大規模存儲與移動載具使用兩個環節的技術壁壘,為固態儲氫技術的市場化推廣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應用方案。
據了解,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是稀土領域、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中心主要以稀土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化技術開發及驗證為核心,聚焦稀土產業相關科研成果的轉移擴散和商業化應用。”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總經理劉威介紹說,目前該中心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培育創新團隊,引導稀土產業技術創新,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人才、技術引進和成果轉化,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和稀土產業競爭力,正努力建成集稀土新材料研發、檢測、展示于一體的創新大本營。
發展是第一要務。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瞄準稀土產業高附加值及下游應用領域延伸所需的功能材料、裝備及器件等領域,已突破稀土永磁材料強基及變革性技術、特種稀土功能合金及制備技術、新型高效稀土光功能材料及應用技術等多項關鍵共性技術,申請國家專利95項,授權47項,開發新裝備、新產品、新材料22項。
“目前中心已具備年產500噸高性能釹鐵硼磁性材料和年產300噸高性能釤鈷磁性材料的生產能力,已建成年產10臺套搭載儲氫合金的氫氣回收、存儲、再利用系統。稀土光源智慧照明產品已與多家企業簽訂購貨訂單,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劉威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該中心還構建了“院士牽頭、行業專家為主、專業人才補充、技能人才為輔”的四級人才梯隊,集聚了百余名稀土行業高層次專業人才,在稀土永磁、儲氫、合金、光功能材料等研究方向布局建設12條技術成果產業化示范線,并以合作開發的方式引進了專業人才和技能人才,目前已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6名,國家級人才11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61名,副教授或高級工程師66名,博碩士172名。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該中心在環保領域持續發力,實現稀土基磷吸附材料的生產和應用。經過論證,這一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我國稀土基磷酸鹽高效吸附材料在水處理領域的空白。目前,已建成年產200噸的稀土基環保材料高效開發產業示范線。
此外,該中心以“強磁場”吸引擴大“朋友圈”,已服務企業近90家,孵化高技術實體企業16家、研制標準規范33項,培養培訓技術技能人才4000余名,行業引領力、影響力持續彰顯,正全力擔當起建設“兩個稀土基地”的使命和重任。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