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2025年02月13日 10:18 333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楊瑩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
《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應急管理部、國務院國資委、海關總署、中國證監會、國家礦山安監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了《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銅原料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力爭國內銅礦資源量增長5%~10%,再生銅回收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突破一批銅資源綠色高效開發利用關鍵工藝和高端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能力明顯增強。培育一批銅產業優質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方案》指出,推動銅產業高質量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以創新為根本動力,提升銅原料保障能力,規范產業發展秩序,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加強上下游協同,促進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方案》指出,推動銅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從強化國內原料保障基礎、推動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提升開放合作水平等5個方面開展工作。
在國內原料保障基礎方面,一是推動國內資源增儲上產。扎實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協同開展礦山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加快推進在產項目擴能、新項目建設。二是鼓勵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加強鉬、金、銀等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三是強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強廢銅加工配送能力,推動再生銅產業集約化、高值化發展。
在推動結構調整方面,一是促進銅冶煉有序發展。推動銅冶煉發展由產能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堅決淘汰落后工藝。二是優化產業布局。鼓勵銅冶煉和化工、建材等產業耦合發展,支持培育銅精深加工產業先進制造業集群。三是培育優質企業。圍繞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關鍵領域需求,重點培育銅產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
在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方面,一是完善創新體系,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開展研究工作,重視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二是加快關鍵技術攻關,開展高性能銅合金材料制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和關鍵設備研制。
在推動產業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方面,一是支持綠色化改造升級。加強銅冶煉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到2025年底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銅冶煉產能全部完成環保績效A級改造。建設有色金屬行業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廣一批節能低碳技術。二是推進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落實《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工廠(礦山)建設指南》《關于深入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促進礦山安全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入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全產業鏈的深度應用,加速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推廣應用,大力推動人工智能(AI)技術與銅行業的融合應用。
在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方面,一是加強國際投資合作。加強國際互利合作,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和水平,支持國內企業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二是提升對外貿易合作水平。鼓勵高端銅基新材料及制品出口,支持銅冶煉企業加大初級產品進口,發揮期貨作用,保障企業風險管理障。
《方案》明確了多項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本方案確定的各項任務,扎實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二是強化政策支持。統籌國家科技重大項目等現有資金渠道,鼓勵資源開發、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三是營造良好環境。鼓勵相關行業組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服務企業發展,開展質量提升、品牌建設、新技術新產品推廣等活動。密切跟蹤市場動態,發布行業景氣指數和運行報告,引導企業理性投資、科學決策。完善銅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完善銅冶煉行業規范條件,打造一批行業標桿企業,引導行業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研究制定行業誠信白名單、銅材行業自律公約等,強化行業自律,引導企業規范經營。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