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2025年02月25日 13:57 2268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稀有稀土 作者: 周大偉
為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等增長引擎,深化新型儲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新型儲能制造業是為新型儲能提供能量存儲、信息處理、安全控制等產品的制造業的總稱,以新型電池等蓄能產品和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為主要領域,也包括電源管理芯片、電力電子器件、熱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統等環節。新型儲能制造業作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新興領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推動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基礎支撐。
《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把深化新型儲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有機結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新型能源體系提供強大動能。
《方案》要求,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健全產業政策體系,創新行業管理方式,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相互補充的發展格局。堅持有效供給與擴大需求相結合,推動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釋放新型儲能市場發展潛力。堅持鞏固優勢與開拓創新相結合,鞏固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應用生態等優勢,強化顛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積蓄創新發展動能。堅持以我為主與國際合作相結合,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深度融入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到2027年,我國新型儲能制造業全鏈條國際競爭優勢凸顯,優勢企業梯隊進一步壯大,產業創新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方案》提出,一是實施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發展多元化新型儲能本體技術,面向中短時、長時電能存儲等多時間尺度、多應用場景需求,加快新型儲能本體技術多元化發展,提升新型儲能產品及技術安全可靠性、經濟可行性和能量轉化效率。加快鋰電池等成熟技術迭代升級,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提升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推動超級電容器、鉛碳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等工程化和應用技術攻關。發展壓縮空氣等長時儲能技術,加快提升技術經濟性和系統能量轉換效率。適度超前布局氫儲能等超長時儲能技術,鼓勵結合應用需求開發多類型混合儲能技術,支持新體系電池、智能電池、儲熱儲冷及新型物理儲能等前瞻技術基礎研究。二是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調控技術。推動新型儲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對系統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經濟配置、功能優化運行、邏輯有效銜接,實現儲能系統高效集成和精準調控,提升新型儲能產品智能化水平。聚焦系統結構設計、精細化電池管理、高效熱管理和能量管理、輔助設備集成、高性能預制艙等技術開展集中攻關,提高先進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器、電源管理芯片、大功率高效變流器等關鍵核心器件與部件供給能力。面向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需求,推動新型儲能集群協同控制、分布式儲能聚合控制等技術創新。三是攻關全生命周期多維度安全技術。圍繞新型儲能系統生產制造、運行維護、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構建本征安全、主動預警、高效防護、安全應用等多維度技術體系。加強新型儲能各技術路線熱失控及燃燒爆炸失效機理研究,突破儲能電池本征安全與控制技術,支持基于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新型儲能安全預警技術攻關。開展多元新型儲能技術熱蔓延機理研究,推動新型儲能單元、系統、電站多尺度消防技術創新,實現電池模塊級精準消防。加快新型儲能產品健康狀態在線評估等技術推廣應用,探索建立新型儲能產品安全分級評價技術體系。
《方案》強調,第一,實施產業協同發展推進行動。一要科學謀劃產業布局,加強鋰電池等產能監測預警,防范盲目投資和無序發展風險。組織開展新型儲能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引導企業把握發展節奏,結合區域內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情況,合理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有序部署產業規模。引導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礦產資源充足、運輸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豐富的區域聚集。支持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呼包鄂地區、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地聚焦新型儲能領域,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戰略引領、創新驅動、專業賦能的產業發展格局。二要引導優化供需關系,著力科學有序擴大有效需求,順應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趨勢,結合新能源消納利用和電力系統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等因素,系統性確定新型儲能需求,推動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保障和創造需求的高效聯動發展。引導上下游穩定預期,完善配套體系,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供需對接,推動形成產業鏈融通發展的協同聯動機制,積極創新商業模式。引導各地區科學有序布局新型儲能制造項目,依托研究機構開展行業運行監測預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三要加強資源保障利用,加大對國內鋰、鈷、鎳等礦產資源的找礦支持力度,科學有序投放礦業權,增強國內資源保障能力。指導國內企業多元、有序、協同布局海外資源項目,降低資源開發運輸成本。在防范風險前提下,支持企業加強對外投資合作,提升海外礦產開發供給能力。鼓勵生產企業做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產品綠色設計,提升產品易回收、易利用性。在滿足產品性能要求前提下,支持生產企業使用再生原料。四要培育產業優質企業,鼓勵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強強聯合,構建龍頭帶動、重點攻堅、梯隊協同、鏈群互動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加快培育一批牽引能力強,輻射帶動廣、集群效應大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充分發揮行業帶動作用引領產業生態集聚。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和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引導重點企業做強差異化、特色化長板。
第二,實施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行動。一要提高安全生產能力,堅持底線思維,從本質安全、生產安全、儲存安全、使用安全、處置安全、回收安全等多維度提升新型儲能制造業安全水平。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做好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工作,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延伸制,引導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開展新型儲能產品質量監督,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安全與質量提升。鼓勵企業和電站強化安全隱患點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細化指令線條和內容,制定完善專業人員培訓考核制度,提升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二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新型儲能上下游企業優化用能結構,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在制造端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研究制定全產業鏈能耗計量、碳排放核算評價規范,研究建立儲能電池“護照”制度,加快建設新型儲能產品溯源管理體系和碳足跡認證體系,推動與國際規則互通互認。三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動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新型儲能制造業廣泛應用。加快智能工廠建設,鼓勵新型儲能產品生產制造以及系統集成關鍵工序數字化改造,應用機器視覺、超聲、紅外熱成像等在線檢測技術優化質量管控系統。提升各類新型儲能產品原材料生產、包裝等環節的自動化水平。支持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
第三,實施示范應用場景拓展行動,一要推進電源和電網側儲能應用,積極鼓勵探索火電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支持開展新型儲能配合調峰、調頻等多場景應用。推動新能源集成新型儲能和智能化調控手段建設友好型新能源電站。針對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富集且本地消納能力較低的地區,支持新型儲能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消納。加快推進共享儲能,提升儲能對電力系統的輔助服務能力。鼓勵新型儲能以獨立儲能主體參與電力市場。加快推動構網型儲能應用,提升新型儲能對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支持能力,加快在土地資源緊張或偏遠地區推廣替代型儲能,減輕輸變電投資壓力,提升電網末端供電能力。二要拓展用戶側儲能多元應用,面向數據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業園區、工商業企業、公路服務區等對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要求高和用電量大的用戶,推動配置新型儲能。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產品在工業領域應用。鼓勵城鎮供熱合理配置新型儲能。依托“光儲充換檢”綜合性充換電站建設,發揮新型儲能在車網互動等新模式中的支撐作用。推動“光伏+儲能”系統在城市照明、交通信號、農業農村、公共廣播、“智慧車棚”等公共基礎設施融合應用,鼓勵構建微型離網儲能系統。發展個性化、定制化家用儲能產品。
第四,實施產業生態體系完善行動。一要提升標準體系支撐水平,推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相互支撐、協同發展。支持開展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落實《國家鋰電池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強鈉電池、固態電池、液流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標準布局,加快新型儲能產品安全與循環壽命、配套關鍵材料與部件、生產設備、關鍵檢測方法、綠色低碳、回收和綜合利用等標準制定。加快建立新型儲能電池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分級分類制定儲能電池標準,加大安全類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力度。強化新型儲能電池標準體系與現有電力儲能系統標準體系的有效銜接。二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引導我國新型儲能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質量,針對關鍵材料、儲能電池、電力電子器件等重點環節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利用,開展專利導航分析,加快培育布局一批原創型、基礎型高價值專利,提升標準必要專利相關能力。引導行業完善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體系,支持建設新型儲能相關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開展高價值專利產業化服務,鼓勵新型儲能領域探索專利池等運營模式,協同提升知識產權風險防控水平,推進產業強鏈增效。研究支持專利和標準協同發展創新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三要強化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新型儲能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推動鋰電池行業規范管理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動新型儲能電池全鏈條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及透明化管理,支持構建行業運行分析、監測預警等機制。鼓勵建設新型儲能產品檢測認證平臺,開展產品分析、評價、應用驗證等服務。
第五,實施貿易投資合作提升行動。一要鞏固拓展出口優勢,探索將加強新型儲能領域國際合作納入共建“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框架,加強與相關國家資源戰略、政策、標準等對接,積極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高質量實施已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支持企業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的優惠安排。鼓勵行業組織、智庫機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及時跟蹤新型儲能領域相關國家市場準入、環境保護等政策法規,舉辦貿易投資相關培訓,系統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國內行業組織和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協調、自律作用,防范出口領域惡意競爭,共同維護中國品牌良好形象。二要支持高質量“引進來”,鼓勵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學術會議、聯合攻關、人才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前瞻技術交流和先進技術引進,支持舉辦世界級新型儲能大會,搭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行業交流平臺。鼓勵國際新型儲能企業和機構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對華投資,強化與國際性經貿組織、行業商協會、專業投資機構高效互動,建立完善市場化、常態化合作對接機制。三要推動高水平“走出去”,支持新型儲能企業有序開展國際化布局,研究海外布局指引,引導企業制定因地制宜的出海戰略和布局方式。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支持企業聯合開拓國際市場。深入推進新型儲能國際標準交流合作,提升新型儲能標準國際化水平,積極參與新型儲能國際標準制修訂,在全球產業生態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