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加快形成華勘新質生產力
2025年02月25日 14:24 2079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科技創新 作者: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黨委副書記、局長 唐海軍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以下簡稱“華勘”)堅持深學深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強國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實施“科技興局”的發展戰略,堅持適應性創新和引領性創新“雙創之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高端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創團隊“雙高引領”,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形成華勘新質生產力。
主要做法
一是思想破冰,讓創新鏈“筋強脈暢”。
加大“統”的力度。“一把手”親自抓科技創新,加強前瞻性謀劃布局,持續培育企業創新引領優勢,從“科技立項突出引導性、針對性、轉化性,既要解決量,更要解決質”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出臺打造核心技術體系的指導意見,實現科研成果可轉化、可利用、可推廣”,再到“著力構建‘立足前沿、聚焦需求、體現特色、務實管用’的科技創新體系”,以觀念“裂變”引領華勘科技創新從“點上突破”“向面上成勢”拓展,帶動產業煥新升級、助力企業再造突破。
運用“數”的手段。緊跟數字經濟發展步伐,統籌推進應用成果可視、數據更新可感、管理分析可用的數字平臺建設。其中,數字產業版圖不斷擴張,礦山水文預警平臺快速推廣,林草智慧防火系統備受關注,礦山生態修復平臺提前布設,城市地質信息平臺進軍西藏,海底管線可視平臺承接訂單,無人機實景建模積累經驗,華服生活平臺覆蓋60余個社區、100余戶商家、近萬名會員。數字賦能類項目236個,合同總額3.11億元,全局占比9.21%。
做好“治”的文章。當好政府“智囊團”,為邯鄲大名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方案,協助雄安新區申請智慧排水超長期國債,為天津加強地下管網綜合管控建言獻策,確保建議參之有道、謀之有方。服務決策“數智化”,智慧交警指揮系統、大氣指揮調度平臺等成為輔助城市治理的“數字大腦”,確保數據精準可靠、決策及時有效。保衛城市“生命線”,實施河北衡水燃氣管道探測、天津濱海管網清淤等工程,確保城市動脈有力、靜脈暢通。
二是改革破題,讓“新引擎”動能澎湃。
統籌好“點”與“面”。著力為企業賦權,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明顯增強;著力為科研賦效,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持續優化,科研經費后補助比例進一步提高,有效激發創新活力;著力為發展賦能,高層次人才及團隊選拔培養加力提速,科技專家決策咨詢作用充分發揮,有力強化專業支撐。
統籌好“近”與“遠”。聚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強化考核評價、督促指導,提高成果“產出率”,力爭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聚焦強化科技創新實力,統籌推動關鍵技術和裝備設備更新,豐富工作技術手段,推進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級,運用礦區水文地質核心技術融合數字化手段助力智慧礦山建設。
統籌好“量”與“質”。打通產業斷點、暢通協作堵點、補齊發展薄弱點,拓展增效率、提品質、優結構的發展空間,推進資源產業固鏈、延鏈,環境產業鍛鏈、強鏈,檢測產業拓鏈、補鏈,地信產業建鏈、優鏈;“雛鷹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更加完善,有效實現“科技—產業—市場”一體聯動、良性循環。
三是創新破難,讓創新鏈產業鏈“共舞”。
逐“新”而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引導科研創新精準支持產業升級,全面推動傳統產業“向上”“向優”“向新”“向綠”改造提升。2024年,華勘在施A類科研項目7項,B類72項;新增國家級、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和瞪羚企業6家,獲授權發明專利39項、實用新型專利32項、軟件著作權20項;主參編國家地方團體標準15項,出版專著7部,科創軟實力更加豐碩;科研成果孵化項目198個,合同額4.62億元,占比13.67%,科創轉化能力顯著增強。
向“高”而攀。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理順集團、平臺公司和各隊、各企業等關系,推動平臺企業整合再造,建立產權清晰的管理平臺;以權責關系為橋梁,科學組建董事會、監事會等現代企業管理架構,實行現代化企業運行管理;以優勢培育為支撐,把握平臺企業的產業特點,塑造差異化比較優勢。加快推動工程施工、檢驗測試等傳統產業轉型拓展。加強環境地質、海洋地質、地理信息等戰略性產業綜合實力提升。加大數字經濟、新能源等未來產業培育打造。
點“水”成金。創新提出以“系統論、認識論、信息論”為要義的地下水安全核心技術體系,推動水文地質技術實現施工口徑小孔變大孔、抽水實驗單孔變群孔、創新運用系統理論解決地下水復雜問題等五次創造性飛躍,鑄就了礦區“缺水”找水、“大水”治水的“金剛鉆”,為邯邢鐵礦基地、高原高寒資源基地等一大批礦山高效開發貢獻了華勘方案。統籌兩個市場,以水文帶動礦山全生命周期技術服務,足跡遍布近50個國家,“中國水神”的美譽響徹國內外。
存在問題
當前,華勘科技創新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向“并跑”甚至“領跑”轉變。但是,對標構建“立足前沿、聚焦需求、體現特色、務實管用”的科技創新體系要求,還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對創新重要性認識不足??萍紕撔虏季謨仍隍寗恿Σ蛔悖糠謫挝贿€沒有深刻理解科技創新是發展所向、力量所在、必由之路,還沒有深刻領會核心技術體系對生產提質增效、打造市場競爭力、履行公益職能服務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對在哪些領域開展關鍵技術創新、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方面缺乏清晰規劃。
二是制度管理體系還未織密。在科研項目立項、經費管理、成果驗收等方面還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對于高水平的A類項目申報把關、經費支持等環節不明確,存在不敢申報、盲目申報的情況;對進展滯緩、無效研究的科研項目缺乏監督退出機制;對因未履行個人職責而導致無法完成項目結題的,缺少罰則體系。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還有空間。一頭是關鍵技術突破“求而不得”,有的單位在立項之初對行業政策背景、市場需求和應用前景分析不夠充分,導致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脫節,難以實現轉化;另一頭是科技成果“藏在深閨人未識”,有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在施科研項目,從立項到結題,延期較多、周期過長,跟不上項目生產和產業發展需要。
對策建議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長期性工程。加速推進華勘科技強局戰略,要堅定走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發展之路,以頂層設計為牽引,以科創賦能機制改革為動力,以人才培養使用為保障,不斷把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華勘高質量經濟倍增的動能。
一是聚焦原始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乘數效應。圍繞塑造發展優勢,在推進華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久久為功。堅持黨管科技,深學深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強國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局科技創新和數字賦能工作領導小組作用,開好華勘科技人才創新大會,總結提煉經驗做法,著力突破難點堵點,謀劃部署重點工作。堅持科學謀劃,構建數實融合創新發展機制,制訂信息化發展規劃,激活數據價值,推進產研融合;出臺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實施條例,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堅持整體推進,進一步提高科研立項的質量,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進一步提升科創平臺的層次,提高前沿技術布局能力;進一步擴大規范標準的領域,提升業內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是聚焦集成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煥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在產業重塑上久久為功。抓重點,構建產業梯次培育機制,謀劃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完善產業結構體系。優平臺,構建數實融合創新發展機制,把握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方向,統籌數據資源挖潛、數字平臺搭建、應用場景拓展和信息化建設等,加快數實融合創新,完善產業融合體系。借外力,建立資本多元化運作機制,加大資本運作力度,推進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并購重組等多種形式在專業化整合和戰略化重組中的實施,推動“產業+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產業支撐體系。
三是聚焦開放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久久為功。打好攻堅戰,推動關鍵核心技術體系打造,促進與產業、與需求、與生產實際等相結合,體現前瞻性、特色性、差異性、融合性。打好持久戰,推動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塑造,持續為企業放權減負,建設高水平創新聯盟,提升產學研融合水平,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最優路徑。打好主動戰,優化創新生態,推動科研項目綜合管理機制鍛造,持續加大科研立項管理、激勵約束、成果轉化等力度,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探索職務科技創新賦權改革新機制。
四是聚焦人才支撐,厚植華勘科技創新沃土。圍繞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在充分釋放人才紅利上久久為功。構筑人才優勢,以“央地企”聯合、“產學研”融合、“產業鏈”聚合為重點方向,探索“協同立項、聯合研發、成果共享”等產研合作、項目運作新模式,持續打造科技專家、領軍人才、行業大師、特貼專家,建設高層次科技人才梯隊。完善評價機制,構建以創新能力、價值、貢獻等為導向的多元分類評價機制,落實好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為人才干事創業提供廣闊空間,進一步點燃創新引擎。深化激勵機制,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賦予科技人才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以“真金白銀”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華勘將緊緊扭住創新“牛鼻子”,厚植發展“綠底色”,下好創新“先手棋”,打造人才“強引擎”,不斷開辟新賽道、增強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拓展新空間,為打好新華勘建設“三年攻堅戰”蓄勢賦能。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