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敖宏委員:推動商用車輕量化低碳化發展勢在必行
2025年03月11日 9:7 528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有色記者跑兩會 作者: 李開顏 劉京青
“加快提高鋁材應用,推動商用車輕量化、低碳化,對助推我國鋁工業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敖宏在駐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國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商用車是公路運輸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以重卡為例,我國保有量約900萬輛,占汽車總保有量不到3%,但其CO2年排放量占道路運輸CO2排放量的50%以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編制的一書指出,到2035年,載貨車載質量利用系數提高15%,牽引車掛牽比平均值提高15%。傳統柴油車需通過輕量化緩解尾氣處理技術帶來的自重增加問題,而新能源商用車因電池重量大,較燃油車增重20%~25%,對輕量化需求更為迫切。
“市場需求也在驅動輕量化發展。”敖宏介紹,“物流行業對運輸效率的需求提升,車輛自重每減少1噸,年行駛20萬公里的重卡可節省燃油費用約2萬元,同時提升載貨能力;車輛重量每減少10%,能耗可降低6%~8%,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7%~15%。”
因此,以鋁合金材料為代表的汽車輕量化零部件市場規模迅速提升。鋁合金密度僅為鋼的1/3,減重效應顯著,每1kg鋁替代鋼可減重2.25kg,全生命周期減少CO2排放20kg。再生鋁碳排放僅為原鋁的5%,隨著再生鋁技術的推廣和規模化生產,鋁材成本逐步降低,經濟性凸顯。按半掛車全生命周期15年計算,對于用戶來說,鋁車較鋼車購車和運營總成本可節省66萬元。根據《中國汽車工業用鋁量評估報告(2016—2030)》,我國汽車用鋁量不斷上升,2020年達到450.6萬噸,初步統計2024年達到650萬噸,預計2030年將達到910萬噸。
“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汽車輕量化迎來發展“黃金期”,商用車輕量化已經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尤其是廂式貨車,車廂占上裝質量的75%以上,因此,車廂輕量化對商用車輕量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敖宏表示,“從全球范圍看,發達國家汽車輕量化已過半個世紀,技術成熟,輕量化商用車市場份額較大,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鋁材生產國和消費國、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市場,鋁材在商用車領域的應用還停留在初始階段。”數據顯示,歐美鋁掛車占整體貨車市場比例已達74%,日本占比超過90%,商用廂式車鋁化率92%以上,冷藏車鋁化率基本達100%。從國內來看,鋁掛車占整體貨車市場比例僅為10%,商用廂式車鋁化率約20%,冷藏車鋁化率約35%。
目前,鋁合金已廣泛應用于油箱、儲氣筒、輪轂、散熱器、隔熱罩、變速箱殼體、側防護梁、踏板、箱車框架等。然而,在車廂輕量化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困難。敖宏認為,這需要鋁加工企業與車企從以下4個方面共同努力。一是開發低成本制備工藝,降低鋁制車廂制造成本。以快遞快運用半掛車為例,按全生命周期計算,鋁車較鋼車購車和運營總成本可節省66萬元。但是,首次購車時,鋁制單個廂體成本9萬元,遠高于鋼制廂體成本4萬元。用戶難以快速獲得殘值與運營收益,仍需開發鋁制車廂低成本制備工藝。二是開發高強鋁合金及配套應用技術。當前,鋁合金強度低,全鋁貨廂相比鋼制貨廂承載貨的能力受限,導致使用部位比較局限。同時,由于車型不規整,局部距離短,限制了摩擦攪拌焊、“膠接-鉚接”等連接方式的大量使用,加工將受到限制。需要從新型高強合金開發與鋁制車廂結構設計結合入手,綜合解決制備技術問題。三是設計易于維修的鋁制車廂結構與快速維修技術。鋼制貨箱開裂可采用焊接方式修復,但是對于全鋁車廂來說,車廂維修需要專門的工裝設備,維修難度大、成本高。需要設計易修復結構,開發簡單易行的修復技術,降低維修成本。四是推進鋁制車廂回收體系政策與商務模式。對于鋁制廂體回收,目前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回收體系,存在廢車廂回收時間難以確定、回收渠道難以搭建、回收地點無法統一等問題,導致鋁制車廂殘值高的優點難以發揮。需推動政府建立廢車廂回收政策與商務模式。依托產業鏈、供應鏈及金融戰略的實施,逐步推廣“鋁銀行”概念,構建產業鏈循環經濟生態,最終形成商用車輕量化循環經濟的戰略品牌。
“推動商用車輕量化低碳化發展,不僅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我國商用車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隨著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共同驅動,鋁材在商用車領域的應用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我國有望在全球商用車輕量化浪潮中占據領先地位,為綠色交通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敖宏表示。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