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嶺南召開2025年科技創新工作會議
2025年03月27日 9:46 3705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張小紅 李曉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多次提到科技創新這一關鍵命題,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對企業來說,自主創新是其發展的核心動力。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面總結2024年科技創新工作、部署2025年科技創新重點任務,3月23日,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金嶺南”)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2025年科技創新工作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局長、原總工程師多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兼總地質師唐菊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吳愛祥;廣晟控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蘇權捷;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原常務副主任、黨委書記杜平;邱冠周、唐菊興、吳愛祥、楊春和、孫傳堯等院士團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等院校的專家;臥龍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婁燕兒;長沙迪邁科技董事長王李管;北京龍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姬陽瑞;賽恩斯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國民等受邀出席會議。中金嶺南領導班子出席會議,黨委副書記、董事、總裁潘文皓和黨委委員、副總裁鄭金華分別主持會議。
院士領銜
以實力和擔當貢獻更多智慧
多吉對中金嶺南在找礦理論及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表示贊許,建議中金嶺南在深化地質理論創新、強化資源戰略儲備、參與全球資源治理等方面繼續發力,期待中金嶺南以科技創新為筆,繼續勾勒我國資源安全保障的藍圖,為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貢獻地質智慧。
唐菊興對中金嶺南科技創新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希望中金嶺南能夠緊握時代脈搏,勇立科技創新潮頭,通過培育科技人才隊伍,加強“產學研用”融合,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中國有色金屬產業發展貢獻更多“中金嶺南智慧”和“中金嶺南力量”。
吳愛祥院士作了《新出海——基于綠色智能的中國礦業全球化發展戰略思考》的報告,既系統地闡釋了“智能+綠色”雙輪驅動下中國礦業全球化發展的戰略路徑,也生動勾勒了技術賦能、模式創新、生態協同的智造出海新圖景,為中金嶺南加快國際化布局和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極具前瞻性的行動指南。
多方助力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彭丹指出,中金嶺南對“三稀”金屬綜合回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將“卡脖子”變為“撒手锏”,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他表示,希望中金嶺南聚焦尾礦資源化、“三稀”金屬綜合回收及高純化、新材料開發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堅持產、學、研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礦山、冶煉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廣東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力量。
賴建華表示,中金嶺南在稀散金屬、電池鋅粉、復合材料、鍍鎳鋼帶、熱雙金屬、超薄帶材等新領域的矚目成績,不僅彰顯了公司的科技實力,也為羅湖區乃至深圳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羅湖區將從資金扶持、人才引進、創新載體、孵化空間、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蘇權捷指出,中金嶺南作為廣晟控股集團科技創新的先鋒力量,長期以來在有色金屬行業穩居領軍地位。2025年,中金嶺南一要科學謀劃“十五五”發展戰略,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明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重點領域,制訂切實可行的科技創新規劃,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二要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要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強化市場導向作用,疏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助力完成技術走向市場的“臨門一腳”;四要強化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用好人才第一資源,以人才引擎驅動創新發展。
向新攀峰
譜寫高質量發展科技新篇章
2025年是中金嶺南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年,也是落實“十四五”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年。中金嶺南如何以“破局、破浪、破繭”的決心開啟科技創新新篇章。
中金嶺南黨委書記、董事長喻鴻強調,中金嶺南始終將科技創新視為推動發展的核心動力,深入實施黨中央及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創新的戰略規劃,認真落實廣東省國資委和廣晟控股集團相關要求,緊密貼合國家重大需求與主責主業發展,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引導力。
結合當前科技創新形勢與中金嶺南實際情況,喻鴻圍繞“認知”“行動”和“方法論”三大維度,為中金嶺南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科技創新方向,強化國企創新主體地位,以深化改革重塑中金嶺南創新發展新面貌;二要懷揣遠大志向打造產業競爭核心競爭力,依靠技術自強,引領產業地位從“跟跑”到“并跑”最終“領跑”的躍遷;三要循新而進踐行廣晟控股集團FAITH經營理念,知行合一,實現科技創新工作從深耕筑基到登高領航的質效飛躍。
潘文皓從科技創新載體建設、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生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科技重點項目攻堅、數智化轉型、關鍵專項核心技術等方面全面總結了中金嶺南2024年科技創新工作的成果與經驗,明確了2025年中金嶺南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和方向:一要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構建開放協同創新生態;二要創新科技管理機制,提升科技管理效能;三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戰略領域自主可控;四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五要推進數智化轉型與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六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戰略人才力量;七要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八要加強科技政策研究與利用,增強行業規則話語權。
會上,凡口鉛鋅礦、中金科技公司、華加日公司分別發布了新產品,展現了中金嶺南的硬核科技實力。
中金嶺南黨委副書記、董事、工會主席郭磊宣讀了科技創新倡議書:一是緊跟國家戰略,融入時代浪潮;二是聚焦改革實踐,激發創新活力;三是緊盯指標瓶頸,助力降本增效;四是瞄準關鍵核心,加強科技興安。
聚焦前沿
共探創新發展之路
在專題報告環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登紅教授作了題為《南嶺找礦的幾點體會》的講座,以真實案例分享為新一輪找礦行動提供了科學指南。
北方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全明教授在題為《筑牢有色金屬安全防線,護航國家戰略資源安全》的講座中,緊扣“資源安全國之大者”的時代命題,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厚度的創新方案,為守護國家戰略資源命脈貢獻了智慧的力量。
杜平教授在題為《國企數智化轉型的幾點思考》的講座中,闡釋了國有企業從數字化轉型到數智化躍升的進階路徑,以戰略家的遠見擘畫了國企數智化轉型藍圖。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院長閔小波教授在題為《冶金產業優化升級技術路徑》的講座中,分析了冶金產業的綠色變革路徑,助力有色金屬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科學院資源利用與稀土開發研究所副所長曹洪楊教授、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兼智能裝備事業部總監付連宇博士分別作了題為《鉛鋅銅礦伴生低品位稀散金屬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AI算力基礎設施PCB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微細加工解決方案》的專題特邀報告。
集聚人才
以產學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產、學、研合作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中金嶺南通過深化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不斷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會議現場,喻鴻為王登紅、李全明、馬海濤、陳鳳娟、畢林、楊曉松、張超、劉允中、林衛星、曹洪楊、陳代雄、李威等12位教授頒發中金嶺南特聘專家聘書,為唐瑜教授和楊曉松教授頒發中金嶺南榮譽總工聘書。
大會對中金嶺南2024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2024年度科技創新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了表彰。多吉院士、唐菊興院士等分別為獲獎項目代表頒獎;該公司領導鄭金華、郎偉晨為先進個人頒獎;蘇權捷為先進集體凡口鉛鋅礦、中金銅業公司頒獎。凡口礦技術中心原桂強作為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分享了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的經驗和心得;中金銅業作為科技創新先進集體代表發言。
中金嶺南分別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王登紅團隊、蘭州大學唐瑜團隊、上海大學鐘云波團隊、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陳代雄團隊、華南理工大學劉允中團隊、中南大學趙紅波團隊等簽約“揭榜掛帥”項目。
唐瑜、陳鳳娟教授分別作了《稀土配合物功能材料研究》《丹霞冶煉廠廢水特征污染物綜合治理技術研究》的項目報告,讓“揭榜掛帥”優秀科技成果在中金嶺南落地生根。
本次會議采用“現場+視頻”的方式召開。中金嶺南總部全體管理人員,所屬企業領導班子成員、副總工程師及特聘高級專家、廣晟勞模、廣晟工匠、廣晟改革先鋒、中金嶺南工匠、優秀班組長、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以及技術骨干等800余人參加。會議同時以圖片形式進行直播,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已吸引超195萬人次在線觀看。
(張小紅 李曉霞)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