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路徑探析——以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2025全國“兩會”新媒體報道為例
2025年04月03日 9:48 4538次瀏覽 來源: 中國行業報協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張守增
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路徑探析
——以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2025全國“兩會”新媒體報道為例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張守增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2025年,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在全國“兩會”新聞宣傳報道中,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結合新形式、新技術探索推出一系列新媒體作品。通過對部分作品策劃、制作和推廣過程的回顧分析,傳媒總社努力拓展科技賦能媒體創作的有效路徑,在實踐中不斷領悟新時代對于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提出的新要求、賦予的新意義,堅持走好新型主流媒體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拓展新模式新資源,“腳力”牽引采擷鮮活素材
“腳力”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力量之源,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生動體現。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新聞的本源是事實,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新聞工作的靈感,正蘊含在社會實踐中。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基礎。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作品形態不僅涵蓋文字、圖片,還有音頻、視頻等,形式更多元,更要求記者奔赴現場,掌握來自基層的最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事件,讓讀者聽到、看到、感受到記者所感受的真實場景、真實故事。
積極探索直播手段,拉近受眾與新聞現場的距離。2月28日,以長江保護法實施4周年為契機,傳媒總社聯合10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基地,推出長達10個小時的“從山頂呼叫海洋”慢直播,展現不同類型自然環境下,人民法院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要求,一手抓辦案、一手促治理的實踐成果。直播畫面既有高山雪地航拍,也有覓食的麋鹿、暢游的中華鱘,讓網友零距離、零時差感受司法保護基地的別樣風貌,以“慢”的方式“快”速傳遞真實現場,全網播放量近630萬。地方法院參與直播現場拍攝,與北京導播團隊密切配合,實現延伸“腳力”的效率最大化。
堅持前往現場拍攝,夯實優質視頻的內容基礎。視頻《司法守護吉光片羽|追蹤深海謎案,是誰動了沉睡千年的寶藏》,通過深入采訪和拍攝福建省漳浦縣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團伙盜撈海底沉船文物犯罪案件,記錄和展示人民法院在保護海上絲綢之路文物方面作出的努力探索和工作成效,全網閱讀量超過100萬。為完成該視頻制作,記者組前往盜撈團伙出發的虎頭山碼頭,跟隨漁民出海前往事發海域,拍攝了大量的延時畫面和空鏡,用4K格式記錄,同時采訪拍攝了豐富的專家、法官出鏡素材;后期制作環節運用達芬奇調色,以取得更加精準的色彩還原,精心設計畫面組接,在此基礎上配以小劇場、配樂、特效、動畫,形成了一部展示法院全方位、立體式保護文物,觀賞性、技術性、新聞性兼具的優質紀錄片。
二、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眼力”洞察挖掘選題價值
新媒體選題策劃環節十分考驗“眼力”,要求采編人員對于法治新聞的價值看得見、看得準、看得深,要用專業的眼光去發現案件的亮點、打動群眾的信息點,剖析其社會意義,從而體現新聞產品對于人民群眾的深層次價值。提升“眼力”的根本著眼點就在于廣大受眾的普遍關注點。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這些深刻論斷依然是我們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新聞選題策劃工作的重要遵循。
精心挑選案件,展示人民法院以審判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今年兩會期間,傳媒總社開設“高質量發展背后的司法力量”專欄,3月4日至10日,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非法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犯罪、外賣騎手等新業態工作者的權益保護、AI文生圖著作權糾紛、外國當事人選擇中國法院處理海事糾紛等主題推出5篇案例圖文報道,其中3期稿件均獲得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10萬+瀏覽量。產品取得良好效果,不僅得益于稿件居中體、短句行文,及圖文與動效、視頻結合等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形式特點,更勝在對案件細節和亮點的挖掘,新業態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AI生圖造成的侵權問題等,對于當前群眾所關切的新興領域法律問題,由淺入深層層剖析,以選題的影響力和社會意義提升了作品的傳播價值。
著眼細微處化解宏大敘事,做到感染人心。3月3日推出暖新聞視頻《“暖”跡可循》,以細膩的畫面和溫暖的話語展現法院干警的溫度,是法院新聞兼顧主流價值與受眾喜好的另一策劃角度。該視頻以“暖跡”為線索,將散落在人民法院日常工作中的新聞素材精心編織,力求在公正與威嚴“職業符號”外,呈現出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法院干警群像。老人顫巍巍的手與孩子綻放的笑臉交織,盲文判決書上的凸點與急救鳴笛聲共振……這種碎片化處理,讓不同時空的善意形成交響,詮釋了司法為民的深刻內涵。序幕以踏過山河的國徽為主線,將觀眾情緒悄然帶入莊嚴而神圣的氛圍;中章細膩描繪老人、孩童、殘障者、生命救援等多個幫扶場景,展現了司法工作溫暖輻射的廣度與深度;終章以當事人致謝快剪,營造密集而強烈的情感脈沖,百姓笑容、淚水、掌聲交織在一起,在情感共鳴中,司法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得以充分體現。
三、催生新思路新創意,“腦力”引領塑造價值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堅持黨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有明確的立場和指向”。傳媒總社始終牢記司法新聞宣傳領域的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的職責使命,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新媒體視域下,法治新聞工作的“腦力”不僅體現在準確把握案件和法律問題的重點亮點,更體現在新的傳播形式與內容如何完美結合,取得“1+1>2”的效果,占領司法宣傳陣地的輿論制高點。最高法工作報告的宣傳解讀是歷年來傳媒總社“兩會”報道重點,我們持續探索將長篇報道文字轉化為輕量化新媒體產品,讓人民法院工作亮點信息有效走入人民群眾視野。
采用以小見大的獨特視角,呈現司法工作成就。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作最高法工作報告,工作報告首頁二維碼視頻《快來,最高法工作報告內容搶先看》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表現形式,直擊百姓關切,突出重點亮點,深度解析工作報告中的4個典型案例,聚焦嚴厲打擊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犯罪、司法審判保護科技創新、遏制高額彩禮、促推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等主題,由點及面、抽絲剝繭,清晰呈現報告重點內容。代表委員反饋,視頻效果震撼,令人印象深刻。
采用一鏡到底的運鏡手段,凝練核心敘事脈絡。3月8日,最高法新聞局、傳媒總社第一時間推出解讀報告創意三維動畫視頻《一鏡到底!解鎖最高法工作報告》,以電影級運鏡,將法院大樓的莊嚴肅穆、庭審現場的緊張氛圍和民生百態的煙火氣息生動連接起來,帶觀眾沉浸式感受歷史文化遺產與新時代司法守護的時空對話、數字法院的鮮活具象、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司法助力。在色彩設計上匠心獨運,將傳統美學顏色與動畫三維場景深度交融,既傳承了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核,又以新時代媒體技術生動詮釋了司法現代化的嶄新發展圖景,虛實相生,實現了“硬新聞”的“軟著陸”。
四、擁抱新技術新應用,“筆力”突破煥新視覺效果
“筆力”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能否用好新的傳播技術,是新時代新媒體工作者“筆力”的重要體現。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從全球范圍看,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斷實現突破,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行業媒體人要善于運用技術,發揮創意,讓專業內容得以立體、多元、全景式呈現。
讓技術服務于內容。圍繞人民法院調解工作主題,推出AIGC創意交互動畫視頻作品《調解之花盛開在幸福社區1號》,利用AI技術,搭建新時代社區場景,用AI動畫對改編自真實案例的六大典型糾紛調解案例進行沉浸式劇情化演繹,生動還原調解現場,通過交互程序設計讓觀眾沉浸式感受調解“和”力量。媒體同行和技術領域專家反饋,此次創意設計具有很強的創新性,既是內容敘事層面的創新性表達,也是交互算法技術領域的創新性探索和設計,因其承載大量視頻內容和交互程序設計,是在堅守內容策劃思路上實現技術突破的一次有益嘗試。該作品播發后不久,就在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取得10萬+的閱讀量。
以形式創新講述新聞事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是新媒體作品贏得人心的必備要素。如何運用AI創新作品形式,同時牢牢守住“真實”的底線,是媒體人當前不得回避的必答題。大會期間,傳媒總社與百度公司聯合制作推出AI短視頻《如果這些話落在“我”身上……》聚焦網絡暴力,雖是運用AI技術生成的虛擬視頻畫面,但真實還原、情景再現了人民法院依法懲治網絡暴力犯罪的案例,其真實性不僅體現在對社會問題的真實反映,還體現在對最高法工作報告中嚴懲網絡暴力犯罪內容的數據支撐,震懾效果強烈。
讓正能量釋放大流量。運用VR繪畫、AIGC等新技術,推出視頻《VR繪畫|來,心情都發芽了》,呈現人民法院10年來環資審判的工作成效。傳媒總社視頻制作團隊運用VR繪畫技術在3D空間中作畫,以潑墨技法與淡彩配色的國畫風格,沉浸式還原綠水青山的生態之美;運用AIGC圖生視頻技術,制作了白鷺、中華鱘等動物的動態效果;運用MR混合現實技術,通過綠幕實時摳像,實現真實演員與畫融合、與畫互動的特效。這種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藝術創作的方式,突破傳統屏幕、二維繪畫的限制,通過藝術形式喚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以唯美視覺效果烘托出潤澤綠水青山的法治力量。
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有新的標準要求。媒體技術賦能發展至今,早已不再僅僅“秀技術”,而更要“比觀念”。經過近年來對全國“兩會”報道的探索,傳媒總社在發展新媒體工作中逐漸形成認知,只有秉持真材實料的本源觀、真情實感的敘事觀、真心實意的受眾觀,才能把握住技術賦能創作的內核,生產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作品。未來,傳媒總社將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任務框架下,繼續探索創新數字技術與重大主題報道的有機結合,堅持守好初心、做好內容,不斷拓展思路、積累經驗,助力法治中國建設,推動行業媒體高質高效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