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萬噸,這兩個鋁項目膽子有點大
2025年04月27日 9:15 3790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王愛慧
景美招來群鳥戀。有色金屬工業“風景這邊獨好”,招來了更多企業轉型發展的加入,其中也包括非理性的。
近日,一則新建鋁項目消息在“朋友圈”炸開了鍋。唐山倆鋼鐵企業合計斥資超435億元打造兩個740萬噸氫氧化鋁生產基地,倆項目共計年產能規模達1480萬噸。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的《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中明確提出,要穩慎建設氧化鋁項目,結合區域資源保障、產業基礎、市場需求以及環境容量等情況,加強對氧化鋁和以鋁土礦為原料的氫氧化鋁項目布局的科學謀劃,穩妥審慎推進新項目建設,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不再新增氧化鋁產能。
唐山要建的這兩個740萬噸氫氧化鋁項目算不算“頂風作案”?膽子是不是有點大?
氫氧化鋁經過煅燒工序后得到的產品就是氧化鋁,也就是說氫氧化鋁是鋁土礦到氧化鋁生產過程的中間產品。目前,我國氫氧化鋁主要用于生產冶金級氧化鋁即電解鋁原料,少部分直接用于陶瓷、化工等領域。
近年來,我國氧化鋁行業產能過剩風險不斷加劇,新建項目很難獲得審批,尤其是《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要求要穩慎建設氧化鋁項目后,就更難獲批了。據行業知情人反映,目前,一些氫氧化鋁項目實則就是氧化鋁項目,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規避一些審核程序。
唐山投建的1480噸氫氧化鋁生產線按粗略計算可折成氧化鋁960萬噸左右。
2024年,我國氧化鋁產量為8552萬噸。唐山將新建的這兩個項目產能約占2024年全國氧化鋁總產量的11.23%。
這么大的項目在氧化鋁行業目前的發展現狀下絕對不是小事。
首先,新建項目給本就過剩的氧化鋁行業增加了更大壓力。據相關信息統計,目前,國內建成氧化鋁產能約10735萬噸,在建氧化鋁產能約1490萬噸,擬建氧化鋁產能超過2000萬噸。然而,國內電解鋁4500萬噸產能“天花板”是不變的,電解鋁用氧化鋁最大需求量約9000萬噸。可見,當前我國已建成氧化鋁產能明顯過剩,加上在建產能和擬建產能,行業已處于嚴重過剩局面。
同時,隨著這些新建氧化鋁項目的投產勢必造成行業惡性競爭,未來將會有一大批生產線停產。尤其是使用國產礦石原料的生產線因其生產成本較高將面臨大批停產的風險。對此,專家認為,國產礦生產線盡管成本較高,但這是保障我國氧化鋁穩定生產供給的“壓艙石”,適當保護國產礦生產線,是防止進口礦出現斷供的不時之需,不然將會給我國氧化鋁產業穩定安全格局造成風險。
其次,新建項目對我國本就緊張的鋁土礦資源供給市場造成壓力。生產1噸氧化鋁大約需要2.5噸左右的進口鋁土礦。這兩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消耗鋁土礦約2500萬噸。目前,我國鋁資源主要依賴進口,且高度集中。2024年,我國進口鋁土礦達1.6億噸,其中來自幾內亞進口的鋁土礦就達1.1億噸。單一國家進口占比達70%,來源地高度集中,風險系數必然增大。尤其會受到出口國政治、經濟政策環境變化的影響,使得我國鋁產業鏈的穩定和安全面臨不確定因素困擾。
業內人士擔憂,進口礦高度集中的格局,很容易造成國內很大一部分氧化鋁產能面臨斷供風險,極有可能重現鋼鐵行業的困境,資源“飯碗”將受到巨大的威脅。
所以,繼續新建氫氧化鋁和氧化鋁項目勢必給我國鋁土礦供給格局造成更大的壓力,加重我國鋁土礦供礦安全風險。
另外,新建氫氧化鋁項目產生大量的赤泥也給環境治理造成重大隱患。生產1噸氧化鋁約排放1.0~1.8噸赤泥。截至2024年底,我國赤泥累計堆存量已達到約15億噸。如何實現赤泥的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已成為氧化鋁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是該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為加快推進赤泥綜合利用工作,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于2021年專門成立了赤泥綜合利用推進辦公室。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我國的赤泥產生量約11500萬噸,利用量達1380萬噸,利用率達12%,首次達到兩位數。然而,盡管近年來推動赤泥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但因赤泥存量大,增量增長速度快,赤泥仍是行業面臨的最大的環保問題。對于這些新建大體量鋁項目,如果不對其進行管治,勢必對我國赤泥消化造成更大壓力。
可見,新建氫氧化鋁項目并非小事,是鋁行業的大事、要事。
近年來,進入鋁業圈似乎成了傳統鋼鐵企業以及其他行業轉型發展的新賽道。從表面看,新項目的投建為當地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但實際上,沒有考慮我國鋁行業發展現狀,給我國鋁行業健康發展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讓本就有產能過剩傾向的行業雪上加霜。
像唐山地區的這兩個鋁項目在行業內也不乏個例,具體情況還需相關部門予以重視和嚴查。
總之,諸如此類的鋁項目該不該繼續推進還需三思而后行。相關部門要及時理清事實,嚴把準入關,不能讓這些“擦邊球”項目鉆了行業政策的空子,及時為我國鋁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肅清隱患。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