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危機不會造成全球經濟衰退
2008年09月27日 8:42 591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重點新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9月27日消息 臺上,六位“導師”一字排開,面帶微笑。但是,他們面對的問題卻讓人感到沮喪,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會不會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衰退,成為在場大多數記者所關注的話題。
9月26日,濱海國際會展中心全會廳,第一場“導師新聞會”,面對記者們拋出的問題,包括美國普華永道全球首席執行官Samuel A. Dipiazza Jr.、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內的諸位“導師”們給出的答案是,NO!
當日,第二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暨世界經濟論壇第二屆新領軍者年會在天津濱海新區開幕。
百年一遇的困難時期?
“全球經濟衰退?我覺得這是個十分難聽的字眼,雖然目前事態的發展比我們原來預期的要嚴重得多。”作為世界500強企業的領袖,Dipiazza向臺下未來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領軍人物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幾周來,發端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動蕩正在席卷全球,眾多金融機構倒閉,世界金融秩序正在重新洗牌。
“對于全球金融業而言,我們正面臨一個百年難遇的困難時期。”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會上表示,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的領導者,他也是本次達沃斯年會的“導師”。
美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全球首席執行官James H. Quigley則從一個更廣泛的視角來審視這場風暴:就金融業而言,單個行業的確正經歷緊縮,乃至進入到衰退;但對于全球經濟來講,不會因此出現整體性的衰退。
之所以會做出如上“樂觀”的判斷,與會者多基于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目前所采取的救市舉措。
不久前,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了一項7000億美金的救援方案,如果該計劃最后能夠得以實現,可以預期將給衰弱的美國金融界注入一針強心劑。
“我們可能還需要等待兩到三周,看看美國國會以及美國政府最終決定如何來處理這場金融危機。” Dipiazza稱。
而據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James S Turley透露,目前,在華盛頓,包括保爾森在內的一些政府官員,以及國會的議員們正在醞釀新的救援計劃,以便讓事態不會繼續惡化。
“我樂觀地相信信貸市場的監管者將會進一步采取相關的措施,確保市場健康發展。” James S Turley表示。
此外,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也是讓這些跨國商業巨頭“看多”全球經濟的一個原因。
“中國今年的增長可能不會像去年那樣達到11%的速度,但是仍然會保持一個高速的增長。”James H·Quigley表示。
而據他預測,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高增長國家,還將在建設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此外,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也將在一個可以預見到的時間內得以激活。
盡管未來似乎比較樂觀,但正在演進中的金融風暴還是給與會的跨國巨頭們留下了眾多值得反思的問題。
與會者表示,未來金融危機怎么樣解決,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次的危機,以及今后金融監管方面如何完善,都將是本次會上所討論的熱點話題。
新的機會
面對動蕩的全球經濟環境,新興的增長型公司或跨國公司大多遭遇到如下的問題:公司的資產在不斷貶值,企業在資本市場的估值在不斷降低;為實現業績的增長,大多數的公司都在尋找一個寬裕的現金流。
如何撐過目前的嚴冬,已經成為與會的企業家們所關注的另外一個焦點。有與會的企業領導者表示,公司將從全球市場中撤退,以確保核心市場的增長。
對于這樣的戰略選擇,“導師”們大多表示了質疑。
在Dipiazza看來,對于新興的跨國公司來說,如果這個公司已在全球不同市場上都有了業務,要想單純的撤回來,“很艱難”。
因為,單純在已經基于飽和的國內市場上尋找業務拓展的渠道,無疑將是一件更為困難的事。此外,全球化進程的中斷,將使這些新興的企業錯失很多機會,從而在與其他新興企業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而在James H. Quigle看來,肆虐中的金融風暴在給崛起中的新領軍者們帶來困擾的同時,也給他們從同行競爭中脫穎而出帶來了機會。
增長性的公司具有金融的靈活性和流動性,所以他們有很多的機遇能夠拓展業務,并且能很好地利用市場中的一些機會。
James S Turley則把目前彌漫的悲觀情緒視作是一種“大企業病”:在經濟困難時期,大公司通常第一反應總是,我們會遭受什么損失。
但是,新興的增長型公司如果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在危機中發現機會。
危機中往往能展示出全球市場中的新需求,對于那些增長型公司而言,如果能夠積極關注市場的新的發展趨勢,把握住機遇,大力拓展他們的業務,就可以借此改變業內的排序,從而成為業內的新領導者。
責任編輯: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