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首個千億”目標邁進——寫在豫光資源高值化利用綠色環保工程竣工點火試產之際
2025年07月01日 9:39 4090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郭沛宇 段高高
點燃綠色發展的火種,創新的爐火在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豫光”)越燒越旺。6月28日,豫光資源高值化利用綠色環保工程竣工點火試產。這標志著該公司在落實“雙碳”目標,推動資源高值化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和先進產能提升方面邁上新臺階,為決勝豫光“首個千億”目標強勁蓄能,再創行業新標桿。
一路向前,在落實“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上,豫光不斷追“智”、逐“綠”、向“新”發展,勇攀新高。
近年來,豫光以愚公移山、產業報國為發展理念,堅定履行國家戰略使命,錨定建設國家重要戰略物資有色金屬新材料生產基地的戰略定位,以建設全國一流有色金屬新材料高科技產業集團和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雙一流”、實現銅鉛鋅為主體的主導產業和服務型制造業“雙千億”為戰略目標,加快技術路徑創新、結構轉型升級、發展模式優化,循環經濟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行業領先地位愈發彰顯。
落實“雙碳”目標
實現資源高值化利用
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近年來,豫光積極落實“雙碳”目標,全力構筑循環經濟圈,持續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突破制約企業發展的資源、環保瓶頸,實現資源高值化利用,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近年來,項目建設成為豫光發展循環經濟的“指明燈”“助推劑”。
5年前,豫光資源循環利用及高效清潔生產技改項目點火試產,首創資源高效循環發展豫光新模式;5年后,豫光資源高值化利用綠色環保工程全面竣工,以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的技術和工藝裝備,再次推動企業循環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火熱的6月,在豫光集團上下奮力沖刺“雙過半”、誓奪“全年紅”的關鍵時刻,豫光資源高值化利用綠色環保工程竣工點火試產,充分體現了豫光集團履行國家戰略使命的決心和信心。
豫光資源高值化利用綠色環保工程項目主要包括再生鉛火法冶煉和粗鉛電解精煉兩大系統,采用短流程側吹熔煉工藝,以再生鉛生產系統產出的鉛膏與含鉛物料為主要原料,協同處置含鋅渣料,整個生產過程具有流程短、自動化水平高、鉛回收率高、資源綜合回收率高的特點,可進一步夯實豫光在有色金屬行業的引領地位,提升廢鉛酸蓄電池的處理能力達100萬噸以上,約占全國總處理量的20%,大幅提升資源高值化利用的綠色環保水平。
“綠色工程”接連不斷,“豫光速度”一再刷新。
豫光資源高值化利用綠色環保工程自2024年5月15日開工建設以來,全體建設者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發揚“問題不過天,方案不過夜”的攻堅精神,緊盯項目施工進度,周密協調安排,嚴控施工質量,科學管理,日夜奮戰,戰嚴寒,斗酷暑,克服各種困難,以“豫光速度”全力沖刺項目建設,僅用13個月零13天時間,實現了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建成投產,以實際行動向建黨104周年獻禮。
豫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院長夏勝文介紹,該項目首創雙側熔煉新工藝,核心裝備具有處理能力強、原料適應性廣、作業環境優、資源回收率高等顯著優勢,項目通過深化全系統智能化技術裝備應用,不僅實現了操作一體化和管控一體化,還深度融合玉川廠區氧氣站、水處理站、余熱發電等公共輔助設施,實現了資源集約利用、投資效益提升和多金屬冶煉系統協同發展的要求。
破解發展瓶頸
科技創新生機盎然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上,豫光不斷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豫光方案”。
多年來,豫光憑借在伴生金屬回收領域一系列自主研發的技術突破,在全國首創“原生+再生”資源高效循環發展模式,構建全產業鏈低碳發展新格局,率先建立鉛、鋅、銅聯合生產互補圈,推動內、外雙循環雙軌發展,鏈接企業與社會,點石成金,變廢為寶,建設城市礦山,使資源循環不息,為行業開辟出一條破解資源環境生態難題的嶄新路徑。
資源困局常在,創新解法永新。豫光開發的“廢鉛酸蓄電池自動分離—富氧底吹熔煉再生鉛”先進工藝,將廢電池中塑料、鉛膏、鉛柵、廢酸液等一一拆解并賦予新生。塑料制粒重返市場,鉛膏鉛柵再鑄鉛錠合金,廢酸液沉淀后用于生產次氧化鋅,成為國內唯一實現廢酸液資源化的企業。憑借這一技術閉環,豫光每年處理廢鉛酸蓄電池超百萬噸,相當于減少開采鉛礦石約4000萬噸,推動鉛工業昂首邁入“生產—消費—再生”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
科技創新是推動豫光循環經濟一路向前,追“智”逐“綠”、向“新”發展的重要根基。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就是要積極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提升科技創新投入效能。
企業只有不斷上項目,上符合時代創新、國家環保要求的好項目,科技創新才能落到實地,才能實現資源更加高值化利用。
“這是豫光團隊自主研發、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項目,更是豫光項目建設和科研團隊的寶貴科研成果。”豫光金鉛副總經理、項目負責人王擁軍介紹,這個項目充分利用、深度整合豫光廠區現有的工業設施,將廠區各生產環節高度融合、串聯起來,大幅降低了投資成本,還利用冶煉余熱蒸汽發電,將工業危廢變固廢,從廢渣廢液中提取更多有價金屬,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同時,可將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2024年以來,豫光集團形成了覆蓋從戰略規劃到生產一線的“1+10+20+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1個產業研究院,10個重點實驗室,20條中試生產線,N個一線創新工作室。產業研究院暨科研中心瞄準行業前沿技術,重點實驗室負責實驗和研發,然后在自己的企業搞中試,最后實現量化的工業化生產。在該公司各個生產車間設立的創新工作室,組織基層員工和一線的管理人員開展技術交流、技術革新和小改小革,通過小改革撬動大效益。同時,出臺各種激勵機制和政策,形成正向激勵、生機勃勃的研發生態,大力鼓舞科研人員的研發熱情,推動企業形成強大的內生動力源。
優化發展模式
綠色創新全面升級
優化存量做增量,“無中生有”做新量,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
豫光循環經濟之精髓,在于構建起一張精密協同的資源雙循環發展網絡。豫光以鉛、鋅、銅三大系統為基石,打造了內部自洽、外部聯通的“鉛鋅銅互補內外雙循環圈”。在內部,物料如血液般在三大系統間高效流轉:鉛系統產物滋養銅鋅系統,銅系統富集物回哺鉛鋅系統,鋅系統析出的寶貴元素再入鉛銅循環。通過這一巧妙的“代謝”模式,鉛鋅銅伴生元素銻、鉍、碲、鎘、銦等30余種有價金屬被“吃干榨凈”,資源物盡其用、應收盡收,成為企業在嚴峻市場競爭中利潤的有效支撐。
豫光循環發展模式同時惠及到外部社會:鉛錠鑄為電池服務大眾,廢品回收再塑新生;鋅銅產品進入千家萬戶,其廢棄物亦被回收重熔;冶煉渣則無害化成為建材,最終回歸大地懷抱。豫光以自身發展為核心,逐步編織起一個資源高效流轉、點石成金、變廢為寶的社會大循環體系。
近年來,豫光集團以技術創新開路,先后6次引領有色行業技術革命,3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數次打破行業發展“天花板”,成功躋身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行列。當前,以國內最先進的多項提純技術為支撐,豫光正以循環經濟項目為支撐,聚焦高純金屬等新材料產業發力,加速沖刺半導體等高端領域,勇攀循環經濟產業鏈、價值鏈高峰。
在循環經濟綠色技術的創新與升級上,豫光集團從未停止腳步。通過技術革新,在有色冶煉行業打破了一個個技術瓶頸,成為引領發展的標桿。無論是在突破二氧化硫非穩態制酸工藝的環保瓶頸,還是在國際上率先實現超低排放標準建設上,豫光集團都展現了極強的技術實力與發展潛力。
資源高值化利用方面,豫光通過構建“原生+再生”的循環發展模式,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回收廢舊金屬成為典范,更在有色冶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豫光的廢渣循環利用率已接近100%,所有物料都能進入循環再生流程,真正實現了“綠色生產”。
“愚公移山、產業報國。”豫光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金剛表示,未來,豫光將堅定履行國家戰略使命,勇作愚公移山精神的踐行者、有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者和有色金屬新材料的探索者,矢志建設國家重要戰略物資有色金屬新材料生產基地,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雙一流、雙千億”的戰略目標,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貢獻更多豫光力量。
●記者手記:
作為國有企業、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豫光集團被譽為“世界再生鉛發展的中國樣本”。豫光循環經濟發展實踐,是實現“雙碳”目標、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堅實的工業詮釋。其探索不僅破解了資源環境制約,更以其內外雙循環的綠色低碳“代謝”式生產體系,為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樹立了標桿、做出了示范。
當資源在循環中重獲新生,當“點石成金”的智慧不斷拓展產業疆域,豫光集團的發展向我們昭示: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上,循環經濟正是那把開啟可持續未來的關鍵鑰匙。它讓每一份資源在循環中煥發恒久光芒,為綠水青山寫下了工業文明最莊重的承諾。
這承諾,正通過無數如豫光般的企業實踐,在神州大地上延展出一條無限寬廣的綠色通途。而這,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的最佳注解。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