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防災新標桿——記江西省地調院地環所南昌灣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基地
2025年08月21日 12:24 1726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科技創新 作者: 徐菁 丁一
無人機巡飛現場
清晨,南昌灣里山區的薄霧尚未散盡。一架搭載著高精度傳感器的無人機從牛嶺村一處不起眼的院落自動起飛,按照預設航線,精準地掠過溝壑山梁。
與此同時,院內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傳回的畫面被AI系統快速解譯分析,一處微小的坡體位移特征被自動識別、標記為“黃色預警”……
這里,便是江西省地調院地環所精心打造的集科研、監測、預警、科普于一體的華南花崗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南昌灣里示范基地。
這個科研基地,正悄然書寫著用科技力量守護一方平安的“江西地質答卷”。
無人機“鷹眼” 織就安全天網
“以前靠‘人防’,巡查員翻山越嶺,效率有限還不安全;現在,我們的‘千里眼’和‘智慧腦’上崗了!”該基地技術負責人溫麗旺指著屏幕介紹道。他口中的“千里眼”和“智慧腦”,正是該基地自主研發并已投入實戰的“無人機地質災害智慧巡查及AI識別系統”。這套系統在今年4月全面運行,堪稱該基地的科技創新“明星成果”。
“單套系統最大能覆蓋方圓300平方公里,一次飛行任務抵得上過去巡查員四五天的辛苦。”基地負責人丁一介紹。效率提升超10倍,讓大范圍、高頻次監測成為可能。該系統的核心在于其搭載的深度學習圖像識別算法。“它能像經驗豐富的巡查員一樣,對災害點進行實時、快速識別,及時獲取災情范圍、規模和次生災害信息,輔助應急救援決策。”
自2023年6月試運行以來,該基地累計完成399架次飛行、3748點次隱患點巡查,為2025年主汛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防”支撐。這套系統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江西省地質災害防治已邁入“人防+技防”的智能化時代,為南方丘陵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樹立了技術新標桿,相關核心技術已申請多項發明專利。
科普研學 彰顯獨特價值
該基地肩負著將專業地質知識轉化為守護力量的使命,其科普教育功能在今年4月獲評“中國地質學會第五批全國地學科普研學基地”后更顯重要。這里的科普研學,絕非走馬觀花,而是沉浸式的知識探索與能力鍛造。
來訪者,尤其是防災減災相關專業學子,將踏上獨特的研學之旅:在科普綜合樓聆聽科研人員解析地災成因與預警原理;步入滑坡物理模擬實驗室,親眼見證花崗巖滑坡在模擬降雨條件下的動態演化過程;登上無人機空中觀測平臺,俯瞰監測區域全貌,理解宏觀地質格局與微觀隱患點的關聯;最后深入魏家大滑坡等典型災害監測示范現場,在野外實地教學中掌握識別隱患、解讀監測數據的實踐技能。
6月28日,基地迎來了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東華理工大學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他們在這里開展實習活動,成為“四位一體”研學路線的深度體驗者。學生們不僅系統學習了理論知識,更親手操作監測設備、參與無人機巡查數據解譯、在野外實地進行地質調查。這場結合了前沿科技與真實場景的實習,讓課本知識“活”了起來,有效促進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躍升,點燃了這些未來防災減災“生力軍”的職業理想之火。
“我們制訂了詳細的3年運維計劃,目標是將這里打造成具有南方丘陵特色的地災防治科普教育品牌。”負責地災科普工作的陳劉舟越介紹。自建成以來,該基地已成為江西省地質災害防治科技示范的重要窗口,吸引了眾多單位密集調研與觀摩。
8月份,基地依托豐富的地質資源和先進設施,全力保障了2025年江西省“振興杯”地質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水文地質調查方向)野外實操順利完成,為提升行業技能水平發揮積極作用,這再次彰顯了基地將專業能力轉化為服務行業、守護安全的社會價值。
科研扎根 筑牢民生“堤壩”
南昌灣里招賢鎮牛嶺村是基地扎根的地方。這里花崗巖風化殼滑坡崩塌多發,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質災害隱患區。
直面這一地域性防災難題,江西省地質局地防處主動謀劃、精準施策,自2022年起,持續牽頭立項部署,積極協調爭取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等上級部門指導支持,并組織江西省地調院地環所具體實施“南昌灣里花崗巖滑坡發育機理研究及可視化監測預警與示范項目”,正式啟動了這座集科研、監測、預警、示范于一體的防災減災前沿基地建設。
經過3年多的持續建設,該基地已構建起強大的技術支撐體系,布設了專業監測設備網絡,深入研究花崗巖滑坡發育機理。自主研發的“南昌灣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作為中樞“大腦”,融合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整合多元監測數據,實現實時可視化展示、預警模型配置與應急管理支撐,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套以“空—天—地—深”立體監測為基礎、智能預警平臺為核心、無人機巡查為延伸、物理模擬為支撐的綜合技術體系,源源不斷地將實時監測數據和精準分析報告共享至本地有關主管部門。
三方聚力 繪就未來藍圖
該基地的建設發展,走的是一條開放協同、融合創新的路子。
8月9日,基地迎來了發展的重要節點——江西省地調院地環所與成都理工大學、江西省礦產資源保障服務中心簽署2項重量級合作協議。
一份是《地質災害防治戰略合作協議》,江西省地調院地環所與成都理工大學雙方將聚焦地災防治的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瓶頸,聯合開展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另一份是《南昌灣里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聯建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致力于將觀測站建設提升至自然資源部級野外觀測站水平,在科研深度、管理機制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深化協作。
“一方面,成都理工大學在地質工程領域的深厚積淀;另一方面,江西省礦保中心在地質災害防治保障和管理上的豐富經驗,再加上我們扎根一線的監測實踐,這種‘強強聯合’將極大提升基地的科研攻關能力和服務地方水平。”省地調院地環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儲小東在簽約現場充滿信心地表示。
7月,該基地已成功舉辦了“南昌灣里花崗巖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與實景創新展示平臺研討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江西省氣象臺等多家權威機構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論證優化了智能化巡查系統方案和科研觀測技術路線,為基地發展注入前沿智慧。
從“人盯”到“智防”的跨越,是江西省地質局近年來以科技創新驅動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現代化的生動縮影。該基地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守護紅土地上的生命財產安全構筑起堅實的科技防線,而且以其探索形成的“科研引領—精準監測—科普教育—服務地方”全鏈條模式,為南方丘陵強降雨區乃至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貢獻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江西樣板”。
未來,這座承載著科技與民生雙重使命的前沿基地,將持續深化創新、拓展合作,在科技賦能防災減災的道路上譜寫更加精彩的篇章。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