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資源+技術+創新”三重護城河北方銅業2025年上半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2025年08月28日 9:17 4745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銅鎳鉛鋅 作者: 北軒
8月15日,北方銅業發布半年度報告,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8.11億元,同比增長2.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87億元,同比增長5.85%;扣非凈利潤4.77億元,同比增長6.99%。若剔除因計提資產減值減少的8230.98萬元,凈利潤增速將更為可觀。北方銅業正以“資源壁壘+技術升級+創新布局”為核心邏輯,展現出從傳統銅業向科技驅動型企業的積極轉型態勢。
主營業務多點開花
研發加碼驅動創新
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貴金屬業務實現營收25.29億元,同比增長52.04%,隨著金、銀等貴金屬價格在國際通脹壓力及工業需求拉動下保持高位,該業務高增長態勢有望延續。與此同時,該公司通過冶煉綜合回收工藝(如熔煉渣含銅、吹煉渣含銅指標達國內先進水平)進一步提升了貴金屬產量與附加值,成為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
此外,得益于該公司銅冶煉副產品綜合利用能力的增強,硫酸產量及銷售規模快速擴張,硫酸業務實現收入1.02億元,同比激增197.33%,而硫酸業務毛利率35.5%,是該公司的高毛利業務板塊。貴金屬和硫酸業務營收占比的不斷提升也進一步助力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了0.89%。而銅帶及壓延銅箔等新興業務營收同樣實現了52.59%的同比高速增長,營收占比進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研發投入費用2646.3萬元,同比增長48.60%,反映公司對技術創新的重視,有助于提升長期競爭力。這一投入聚焦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例如侯馬北銅富氧側吹熔池熔煉技術、銅礦峪礦5G+智慧礦山應用研究等,推動了工藝效率與產品品質的提升。
資源“壓艙石”+技術“加速器” 產業鏈一體化鞏固基本盤
北方銅業自有銅礦峪礦,是國內銅礦資源儲量領先的企業之一,截至2024年底,保有銅礦石資源量2.13億噸,銅金屬量129.87萬噸,資源基礎扎實。該公司正推進深部資源勘探(現有采礦權底部80米標高以下),現已完成80米~-325米資源詳勘,新增工業礦體資源量10371.8萬噸,金屬量869557噸,平均品位0.84%,遠景預增3億噸銅礦石儲備,進一步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為長期產能釋放提供支撐。
在傳統礦山開采環節,銅礦峪礦引入創新自然崩落法采礦技術,將地下礦山開采成本接近露天開采水平,經濟技術指標行業領先。冶煉環節,侯馬北銅通過富氧側吹熔池熔煉等技術優化,實現渣含銅等關鍵指標的突破,不僅降低資源損耗,更提升了單位產能效益。此外,5G+智慧礦山技術的應用,正推動生產效率與安全水平的雙重提升,契合行業智能化轉型方向。
北方銅業構建了從礦山開采、冶煉到深加工的一體化產業鏈,有效緩沖外部原料價格波動風險。盡管2025年上半年銅價受短期供需擾動出現波動,但該公司憑借資源自給與技術優勢,仍能維持營收凈利雙增,經營韌性凸顯。北方銅業作為一體化產業鏈企業,未來有望通過成本控制與價格傳導機制進一步擴大利潤。
新興業務與產能釋放共振
利潤空間有望釋放
上半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壓延銅箔和覆銅板項目的“快馬加鞭”。北銅新材的“5萬噸高精度銅板帶銅箔+200萬平方米覆銅板”項目,上半年建設進度已達53.24%。北方銅業已打通富氧韌銅、黑化處理箔等關鍵工藝,并通過了汽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直供新能源車、5G通信等高端市場。按規劃,項目達產后年銷售收入預計超32億元,凈利潤3.71億元,這將是該公司新的利潤增長極。
與此同時,侯馬北銅“80萬噸銅精礦綜合回收”項目也進入收獲期。該項目試產以來表現穩定,上半年延續良好態勢。在廢銅供應收緊、國內冶煉產量被動減少的背景下,這類技術領先、成本可控的冶煉項目進一步鞏固了該公司在銅精礦加工領域的盈利空間。
總體而言,北方銅業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既體現了其在資源儲備、技術升級上的長期積累,也展現了新興業務與產能釋放的短期爆發力。結合全球銅資源緊缺、新能源產業擴張及公司一體化產業鏈優勢,未來,隨著深部勘探成果落地、壓延銅箔項目達產及智慧礦山技術深化,該公司有望進一步鞏固“資源+技術+創新”三重護城河,成為有色金屬行業中穿越周期的標桿企業,為投資者帶來穩健增長與價值回報。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