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兩山”理念 繪就綠色礦山新畫卷——中鐵資源認真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礦山綠色發展紀實
2025年09月02日 10:21 983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稀有稀土 作者: 王建國
中鐵資源投資建設并運營管理的布桑加水電站
2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20年后的今天,這一理念已根植華夏沃土,凝聚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與行動自覺。作為肩負使命的中央企業,中鐵資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資源”)始終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將綠色基因融入礦產資源開發的每一條脈絡,以“人不負青山”的執著,譜就“青山不負人”的壯美詩篇,打造了一座座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礦山,讓綠色成為了高質量發展最亮麗、最動人的底色。
制度筑基 讓綠色成為企業
高質量發展的“基因密碼”
“不能只顧及企業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我們要在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同時,積極創造生態效益,還當地一片綠水青山。”這不僅是中鐵資源對“兩山”理念的深刻體悟與堅定踐行,更是企業對守護一方生態的莊重承諾。
頂層設計是綠色低碳管理的“源頭活水”。“自中鐵資源成立以來,我們始終以綠色發展、節能減排、杜絕污染為目標開展各項工作。”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學軍表示,企業成立之初,便設立了以主要負責人掛帥的安全質量環保委員會。近年來,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推進,2022年,該公司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2024年,組建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從安全質量環保委員會到專項工作小組,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實現了綠色礦山建設從戰略決策到一線執行的全鏈條貫通,確保每一項生態環保舉措精準落地、開花結果。
“綠色發展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選擇題,而是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答題。”張學軍強調,這一深刻認識已內化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底層邏輯。在中鐵資源的戰略布局中,安全質量環保工作與生產經營、科技創新并駕齊驅,共同構成了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三駕馬車”。
近年來,該公司緊密圍繞非煤礦山行業特點,構建起一套覆蓋全流程、全周期的生態環保管理制度體系。《碳達峰行動實施細則》《關于加快綠色發展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細則》為該公司的綠色發展指明了總體方向,如同燈塔照亮前行的道路;《節約能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規定》規范了體系建設,細化了考核要求,明確了責任與獎懲機制,使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
據了解,該公司每年的1號文件必定鎖定生態環保,錨定年度目標,部署具體行動。2025年,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環保低碳工作暨下達2025年度能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約束性考核指標的通知》,進一步強化了對生態環保指標的考核力度。這些硬指標被科學分解至每一座礦山、每一個季度,形成了層級清晰、責任到人、壓力層層傳導的考核體系,確保綠色發展目標從“紙面”落到“地面”。
“三端”發力
重塑礦山“生態脈絡”
走進位于黑龍江伊春的中鐵資源所屬鹿鳴礦業,讓人不禁感慨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環顧四周是翠綠的草坪、蜿蜒的幽徑,各種花草小樹盎然招展,構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花園式綠色礦區。
“今天,我們看到的綠色礦山建設成果,正是集團公司‘前端預防、中端優化、后端治理’系統部署的生動實踐。”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琦欣慰地說,“通過全鏈條的綠色革新,我們不僅提升了工藝效率與資源利用率,更顯著降低了開采能耗,實現了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重塑了礦區的‘生態肌理’。”
中鐵資源華剛礦業選礦生產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綠色礦山的根基,始于規劃設計的源頭。在礦山建設伊始,中鐵資源便將低碳理念深植于裝備選型、布局規劃等每一個初始環節。無論是地處中國東北嚴寒區域的鹿鳴礦業,還是遠在海外的華剛礦業、新鑫公司等礦山企業,均全面采用國家節能認證電氣設備,從“第一度電”開始為能耗做減法。
“針對東北氣候特點,我們在總平布局、建材選擇、建筑結構乃至物流路徑上,都嚴格遵循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四節一環保’原則進行設計,力求每一處細節都達到綠色環保要求。”鹿鳴礦業總工程師陳榮健指著廠區模型解釋道。如今,該公司配套完善了環保設施體系,精準適配當地的極端氣候,確保污水處理、廢氣凈化等系統在嚴冬中也能穩定運行。同時,通過水循環利用、尾礦資源化等技術創新,將“四節一環保”的設計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態效益,讓礦區的每一次排放、每一方水土都經得起檢驗,成為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
在生產中端環節,中鐵資源旗下礦山企業紛紛發力,著力優化選礦技術與工藝,積極調整能源利用結構,全力開足綠色生產的馬力。“看,這就是我們的‘秘密武器’!”中鐵資源所屬華剛礦業總工程師陳興海指向龐大的濕法冶煉設備,“我們應用的‘富氧焙燒—直接電積濕法冶煉技術’處理硫化銅精礦,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相比傳統火法,它流程更短、成本更低,不僅能高效回收銅鈷,同時將焙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利用,轉化成硫酸用于濕法浸出,有效地避免了大氣污染,實現了真正的節能減排!”陳興海補充道,“華剛礦業全部采用布桑加水電站的綠色清潔能源,生產出的銅堪稱全球最低碳的銅,在綠色生產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末端治理,是綠色發展閉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鹿鳴礦業環保成果展廳里,光潔的瓷磚、細膩的水泥微粉樣品以及精巧的產品外包裝格外引人注目,讓人很難將它們與礦山開采產生的尾砂聯系起來。“尾礦資源再利用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陳榮健說。當前,鹿鳴礦業已經聯合中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圍繞尾礦資源再利用的核心技術轉化與產業落地開展持續攻關。
礦區生態修復與植樹造林同樣是后端治理的重要內容。在海外,中鐵資源新鑫公司的復墾成果顯著。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礦山周邊復墾13.3公頃,生態復墾10.8公頃。一位參與植樹多年的蒙古國當地員工動情地說:“我們積極響應蒙古國‘種植10億棵樹’的國家號召,年復一年地在這片土地上種下希望,累計已超過1萬棵。看著小樹苗長高,綠意蔓延,我們和這片土地的聯系更深了。”如今,從高空俯瞰新鑫礦區,云霧繚繞之下,鮮花遍地,綠草如茵,一座現代化的綠色礦山在草原上熠熠生輝,成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典范。
數智賦能
打造綠色礦山“升級版”
走進鹿鳴礦業,調度指揮中心那120平方米的超高清曲面屏像一塊巨型水晶,將露天礦坑的層疊臺階、選煉廠區的機器轟鳴、尾礦庫區的碧波蕩漾,都化作實時流動的畫面鋪展眼前。選廠中控室里,操作員指尖輕觸觸控屏,遠處的破碎機群便應聲聯動,自主研發的“AI鉬光大模型”日均吞吐近萬條數據,正朝著覆蓋“采礦-選礦-尾礦處理”全流程的數字孿生系統穩步生長。
“作為自然資源部智能礦山建設貫標試點單位,我們在數字化領域正邁出堅實步伐。”鹿鳴礦業總經理孟慶胤介紹,從2024年起,該公司全面啟動智能礦山建設,涵蓋生產、安全、經營等28個子系統。目前,已有16個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數智化的種子在礦區生根發芽。
鹿鳴礦業智能化礦山建設的實踐背后,是中鐵資源以數智化轉型驅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深層戰略——數智技術為綠色轉型注入新動能,綠色低碳則為數智升級錨定方向。中鐵資源旗下的華剛礦業、鹿鳴礦業等骨干企業,正經歷一場“智慧換腦”的變革。“老礦山有老礦山的升級法,新廠區有新廠區的智能招。”張學軍笑著對比道。鹿鳴礦業作為建成較早的礦山,正一步步完成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逆襲升級”;而幾年前剛建成的華剛礦業二期,從一開始就植入了“智能基因”——自動行車與自動剝片機組高效運轉,剝片作業又快又穩,真正實現“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用工裝護工藝、用工藝保質量、用質量守安全。
“我們要錨定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數智化升級先驅者、綠色低碳發展領頭雁的發展定位持續發力。”今年6月,在黑龍江伊春召開的第四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暨2025年智能礦山發展大會上,孟慶胤對未來智能化礦山建設充滿信心,言辭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和宏偉的愿景。
如今的鹿鳴礦業,智能應用觸手可及。在選廠數百米長的傳送帶旁,智能巡檢機器人“小遛”沿軌道穩步移動,接過人工巡檢的“接力棒”;檢測室內,自動定硫儀、碳氫分析儀已正式上崗,煤質檢測邁入智能新時代;變電站里,“鉬寶3號”智能四足機器人24小時不知疲倦,其紅外熱成像鏡頭能捕捉0.1毫米的異常熱源,聲學成像可識別發絲般的異響。
站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這一意義非凡的歷史節點,中鐵資源將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切實行動書寫央企的使命擔當,為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與磅礴動力,在綠色發展的壯闊征程中,留下更加堅實的足跡。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szgsjx.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